您的位置 首页 > 去旅游

探索大理苍山莲花峰麓:遗爱寺与罗刹阁之旅记

很多朋友对于探索大理苍山莲花峰麓:遗爱寺与罗刹阁之旅记和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一大早驱车从下关出发,杨士斌先生问:“胡老师以前去过罗刹阁?”“从来没有,只是在著名学者罗常培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初写的书上看到过。”

上午九点半左右抵达苍山莲花峰麓的上阳溪村。村后上山的路口有一被坡道遮掩了大半截的老桥。

路边一棵大青树,树冠硕大,枝繁叶茂。挂牌标注已有150年树龄。

继续前行不远,上一平台,更大的一棵大青树,高二十多米,五、六人围粗,矗立在庙宇与停车场之间。

上阳溪村民可以徒步抄近前来遗爱寺

庙宇外观很新,外墙两边写着:“南诏功勋著洱苍”“佛光永照万家”。

下午拍的遗爱寺

南边的“遗爱寺”上午大门紧闭,北边大门敞开。入北门,坐北朝南一座殿宇,供奉着上阳溪本主段宗榜,有“大圣佑祚皇基清平景帝三四五爷新王太子神位”。

西进后院为祀玄坛,供奉着赵公元帅。

“南院里殿中间供着释迦、孔子,左边供着关岳,右边供着文昌。可谓文武神圣同冶一炉。”(罗常培文:《苍洱之间》)

十多位上阳溪村的莲池会老妈妈正在吃元宵,她们热情招呼我们,说今天是本主圣诞。

我们分头在相通的三座庙宇里拍照。杨岳雷夫人小岑来自宁波,她高兴地拉着一位老妈妈合影。

另一位老妈妈走近我 ,用白腔汉话说:“给我们点功德吧!”一旁的杨士斌先生说,已经派人捐了。过了一会儿,这老妈妈又找我说,她去看了功德箱里没有钱。岑夫人肯定地说 ,已经把身上所有零钱捐了的。

在西后院,我问正在忙做饭的大姐:“你们上阳溪这么大个村,今天怎么才来了30多位老妈妈?”答:“午饭后还有100多人要来的。”一个包元宵的小女孩一时成了被围拍的小明星。

一位戴列宁帽的白族老倌来给老伴送东西,很快也就离开了。我们的镜头对准诵经的妈妈们,她们一个个表情坦然自若。

上阳溪“遗爱寺”两门三院同时供奉着各种神位,平时为求雨、求晴、求财、求嗣、求福、求禄、求平安等,人们前来敬香、祭祀,离村不远非常方便。村民们有这样一块风水宝地作为自己的精神家园 ,令人羡慕。

出寺左转,顺着汩汩流淌的阳溪上行,踏着荒草野径开始爬山,几分钟后从岔路往北下坡,寻觅一阵阵老妈妈诵经声走近一看 ,原来是敞着院门的一片厦,密密麻麻端坐着几十位当地另一个村莲池会老妈妈,她们一本正经地诵经。

院里一墙之隔一大群人正在准备午饭。

我匆匆拍照后迅速折返跟上了同伴们。走过一条拴着红布条的墨绿色扁柏夹道,

一座挂着“极乐寺”匾牌的大殿出现在眼前。大殿后一伞形黄连木老树,树冠被初冬的寒霜染红。

这就是79年前著名学者罗常培亲临时写的:“阁前有大树四五株,高约三、四丈,下无枝叶,只在顶际如张绿伞,在山上许多疏林中间它确可以秀出众表。”进入这种环境,冥冥中似乎感到一种禅意与灵性。

杨士斌老哥说:“上头就是罗刹阁,让胡老师先登上去,好拍人景合照。”

上图为从后山东望拍到的罗刹阁

岑女士也随我后上来,站在极乐寺东南角的摄友们仰拍了小岑与我。

上图为杨士斌拍摄

罗刹阁不大,门头上挂着两块匾,上面一块是大理石匾额,从左到右写“五尺天”三字,下面是自右向左的“万古长春”深色木匾 。

第一次看到“五尺天”匾,啥意思呢?网络上 有说是当年徐霞客与杨升庵游罗刹阁所题,是从右往左写的“天尺五”。然而,回家查《徐霞客游记》中并无此记载。后来翻阅大理著名图书馆学家吴棠先生的《大理文史拾遗》终于找到了答案:罗刹阁的范围不大,建筑也不“雄伟 ”,旧时有联说“鹤拓百二里;阁平五尺天”“五尺天”系乾隆乙酉杨勋题额(现已不存)。

阁门外走廊南边竖立一块剥蚀的古碑,颜色昏暗,字迹难辩,

事后,大理市博物馆吴艳副馆长告诉我 ,那是重修罗刹阁新建侍香楼碑记。北墙上钉一金属牌,是“大理市不可移动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公示牌”标明了从湾桥镇人民政府负责人到上阳溪村老年协会各级责任人名字及联系电话。当年罗常培先生曾写道:“在两峰环抱间,乃见罗刹阁。阁下有大石两丈许,宽亦相称。中有罅漏 ,用砖密密的砌起来。”阁内供奉着八级定塔下,慈眉善目蓄白胡须的观音大士塑像。

阁内南北两面墙上画有连环彩画。讲的是观音大士利用熟人(张敬)与罗刹的关系设计谋降伏罗刹的故事

在罗刹阁下大石头间还供奉着一尊骑龙的菩萨,一位中年妇女正专注地焚表祈祷 ,我拍了照片,悄然离去。

好一会儿,我的同行摄友们才爬上来,饶有兴趣地观赏彩雕格子门、观音大士塑像及壁画。

上图左起刘瑞升、杨士斌、杨岳雷

站在阁前,凭栏环顾,古阁东俯玉洱平镜,西枕银苍翠嶂。大理坝子中的田畴、村舍、洱海、海东玉案山及白云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这些与当年罗常培在文章中所述略同。

岑女士高兴得挥舞起帽子

下山从一个枝蔓掩映的“洞”口向西 不远,

豁然一片新天地。靠北是阳溪。山坡上一座六角顶的白墙碉楼特别显眼 。

事先大理大学张锡禄教授曾经提醒我,大理坝子从南到北的茶马古道上,除了龙首、龙尾两关,上关还有一座碉楼,罗刹阁后面这碉楼也值得去看看。他说 ,这碉楼位于茶马古道附近,往昔,是当地从这里上苍山改大板的路。我按标示牌打电话,老年协会杨会长告诉我:“前几年碉楼六角顶塌了两角,后来修复了。

是2015年通过市文管所申请拨款37万修葺的。大理中和历史文化研究所杨斌先生说,2020年他曾登临碉楼,可以从瞭望孔瞭望四周。这是现今大理市保存下来少有的碉楼了。碉楼南面坡上是一座用现代建筑材料(金属、玻璃、木构件)搭建的两层休闲楼,旁边还有个蒙古包。

眼下可能因疫情游客稀少,未见人值守。门敞开着,有茶室、麻将桌,厨房,顶楼上有玻璃面露台。我沿楼梯上去,拍下了摄友们在碉楼下的远景图。

据说这建筑是南庄一杨姓包工头承包了20年 ,是与北京几个投资人合建,后因投资不足北京人撤了。汽车可以从便道一直开上来,原还有条山路通苍山西坡。有当地人说,最初是当年国民党军为防红军长征路过修建的碉楼,后来改为防土匪张结巴袭扰,据说在碉楼附近还打死过几个匪徒。

延伸阅读:

【一】罗刹与大理罗刹阁

罗刹指食人肉之恶鬼。《慧琳意义》卷二十五中记载:“罗刹,此云恶鬼也。食人血肉,或飞空、或地行,捷疾可畏。”同书卷七又说:“罗刹娑,梵语也,古云罗刹,讹也(中略)乃暴恶鬼名也。男即极丑,女即甚姝美,并皆食啖于人。

大理罗刹阁建于阳溪南岸山麓一巨石上。巨石宽近16米,高6米多,巨石中分为南北两半,两半石隙间距咫尺。传说中的罗刹即锁于石缝内。

上罗刹阁需登72级石阶,阁下平台处有石狮子、石象卫于两旁。如今,石阶、石狮、石象均已不存,一往如旧的只有沿石阶路边潺潺而过的溪流。

原有的罗刹阁亭阁殿宇已无存。现有的亭阁仅有石木结构方形单层阁楼一间,阁楼占地八米见方。阁前平台正中有高一米多的香池一座,供香客焚烧香箔之用。

阁内神台上塑有白须白眉男身观音菩萨坐像。观音背靠八级定塔,左手托盘,盘内盛满酷似人目的螺狮肉,右手作握拳状,而中指、食指并拢指天,其貌甚为慈祥。两边木柱上有对联道:“山河百里殿开一幅图画;烟火万家镇住当年恶魔”,似为乡村邑老所撰。罗刹阁以有仙、魔而名于世。传说古时大理多水患,有恶魔罗刹兴风作浪,横行于世。罗刹日嗜食童男眼珠300双。民众怨声载道,苦不堪言。观音大士得知后,化为白须白眉长者,前来降服罗刹。

观音大士先送给罗刹吃酷似人眼的螺狮,要罗刹不再害人。罗刹食之,感觉味道鲜美无比。于是观音向罗刹借“黄狗跳三跳,袈装披一披”之地。罗刹以观音所借之地不大而慨然应允,并订立了契约。岂知观音法力无边,黄狗跳三跳、袈裟披一披,占尽大理坝子。罗刹欲悔,被观音诱至一处变幻莫测的琼楼玉宇中居住。待罗刹大喜入内后,观音随即施展法力,将琼楼玉宇变为巨石和铁锁链,将其镇锁于巨石之下,永世不得翻身。(上段链接文字选自网络)

【二】进士文林郎知太和县事西蜀龙为霖撰文

乡进士吏部拣选县正堂邑人刘文炳书丹

余承之榆邑即闻境内多浮屠神异事,公余郊行三十里,见阳溪谷口巨石如楼,上悬小阁,奉观音像,询之居民,佥曰此即大士化宝,所引罗剎入,而山遂闭处也。说近荒唐,余亦弗深考。然苍洱固天末泽国,为大禹四乘之所不至,安知无鬼物?凭焉为生己害者,向使非神力诱而制之,榆至今犹为沼矣,能得平土而居耶?则大士伏魔开国之功,直以为兹土掘地驱龙之大禹可也,而谓其香火所在,可听其断续于寒烟古木间耶?奈旧阁虽存,仅同维糜丈室十笏而外,既无挂锡之所,又无香积之资,虽白足至止有突难黔?徃徃(古同往往)如踏雪飞鸿,不旋踵而扬去硕?欲重修无间俾大士之香火常存其可得乎?徃(古同往)者村民杨王木,延僧海源寂受住持于兹,率子若孙及乃侄必遇昆仲,各舍田地,又张芝耀、张选、张显名等共舍山坡,稍稍有着脚处,然未暇谋兴造也。受之待照法者生长山麓,夙有净因,早入空门,颇修戒行。既惧兹阁之孤悬难久,又以维桑?伊适欲于此际安禅,遂慨然有兴造之志。因募本境士民如李鼎玉、张芝耀辈或田或银各捐不一。复自捐衣钵以继之。始于康熙辛卯(1711年)装金修阁,更新大门,费银壹百余两,至雍正甲辰(1724)复于阁下辟地创建侍香楼三间,又费银九十余两。炉瓶器用以渐苟完,仍竭心力置田亩以为常住。益拮据__年乃克,有此亦难矣哉。夫释氏部中,大士之感应最灵。大士一身兹土之显化最伙。今者晨钟暮鼓递启声闻,山翠海光倍开我界,不但淄流云集,丕振宗风,即合境之倾心象教者,莫不覩庄严而生欢喜。吾知大士之香火永永无替,其御灾捍患以阴庇我父老子弟者,有不与苍山同高,洱水同深乎?而昭法则以创之难,窃虑夫守之不易也,来乞余言以志之。余既忝守土之土,目击其成义弗可辞,爰述梗概,以劝后之能继其志者,至捐置银田数目,例载碑阴。

雍正乙巳岁中秋吉旦 原住持僧寂受 徒

(以上为大理市博物馆吴艳副馆长提供,根据一位碑刻爱好者录文整理的资料,特此说明)

【补记】关于大理罗刹阁,吴棠先生在《文化名人钟情罗刹阁》中写道:罗刹阁的名声很大,因与《白国因由》有关的古迹留存关联。就自然风光来说,也是苍山景致最具代表性的一处名胜。在1940年代的抗日战争时期,许多来大理讲学、观光的文化名人、教授、学者,其它景点可以不游,罗刹阁是必访之处。就到如今研究大理文化历史、民族宗教、民间文学的作者,也常到此处考察。老舍游览了罗刹阁,在《滇行短记》中有罗刹故事记录。吴棠先生文中叙述了西南联大教授、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在五台中学师生陪同下游览罗刹阁的故事。还有1944年8月西南联大和云大一批应邀来大理续修县志,郑天挺、吴乾就、徐家瑞等人游罗刹阁的精彩记录……

用户评论

来自火星球的我

大理旅游真好玩的地方啊!莲花峰和遗爱寺真的太美了,感觉时空都静止了,尤其是在夕阳下,简直是人间仙景。我还在罗刹阁里看到了很多古老的建筑,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秘密

这个游记写的真好!让我仿佛回到了大理苍山,能感受到你对旅行的热爱和对风景的赞赏。真的想去那里看看莲花峰,听听寺庙里幽静的钟声,感受一下古建筑的沧桑感。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巷雨优美回忆

照片拍得超级美啊!我特别喜欢遗爱寺那块石板铺路的样子,很有历史感的氛围,还有罗刹阁的外墙上的各种装饰都非常精致。游记描述也很详细,让我对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了解。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龙吟凤

最近很想去大理旅行,看看这个游记真是及时雨!莲花峰的风景应该很壮丽吧?遗爱寺的历史也很长久,一定有很多故事吧?我一定要去体验一下当地的人文风情和自然美景。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余温散尽ぺ

说实话,这种游记感觉太过于夸奖了,莲花峰虽然景色不错,但也不至于是仙境级别吧?罗刹阁的描述也显得有些夸张,没有真实感。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一个人的荒凉

旅行博主都写得这样吸引人,我估计大理的实际情况可能并没有游记里那么完美。还是要做好功课了解详细的情况,避免落入套路。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不相忘

我觉得这个游记有点堆砌华丽辞藻,但内容却不够丰富,对各个景点都没有深入描述,缺乏说服力。建议作者多关注细节,用更真实的语言,呈现出大理的独特魅力。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古巷青灯

莲花峰真是太美了,尤其是山脊上面的那些奇峰怪石,形态各异,让人叹为观止!我很想去体验一下在云雾缭绕的山顶漫步的感觉。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冷月花魂

遗爱寺的历史文化很浓厚,建筑风格也很独特,感觉能够带给我心灵的慰藉。我也很喜欢罗刹阁里的佛教艺术和壁画,充满禅意和智慧。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凉话刺骨

这个游记让我对大理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不仅是美丽风景,还有丰富的人文底蕴。我喜欢这种带着文化和历史的旅行体验,感觉更加有意义。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龙卷风卷走爱情

游记中提到的一些小吃、当地习俗也让我想亲身去感受一下大理的生活氛围。我想尝试那些特色美食,并感受不同文化差异带来的新鲜感。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孤者何惧

建议作者下次可以多拍摄一些日常生活场景,展现出大理人自身的温暖和热情,这样可以让游记更具沉浸式体验感。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羁绊你

我有点担心游记里描述的美丽风景在实际中会过于拥挤或者商业化。 希望大理能够保持它的自然环境保护良好,让更多人有机会欣赏到这片美好的土地。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若他只爱我。

这个游记让我对云南有了更深的兴趣了!不仅仅是苍山莲花峰,还有其他地方的景致?希望以后有机会也能去参观一下其他的景点,比如玉龙雪山等等。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将妓就计

看了游记感觉大理很有潜力,相信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将会出现更多更精彩的旅行体验!可以期待未来的大理旅行新玩法、新体验。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旧爱剩女

想去寻找那个神秘的罗刹阁传说背后的故事了! 或许去一趟莲花峰脚下,感受一下山水的意境,就能揭开一些历史的秘密呢?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回到你身边

我觉得最棒的是遗爱寺那里的石雕艺术!每一块都很精美细致,充满了文化底蕴。有机会一定要再去仔细欣赏一遍。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虚伪了的真心

大理的美食在游记里也有简要介绍,我很想去尝试一下!”云南米线”和“过油茶”,还有当地的特色烧烤......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话少情在

个人觉得这个游记还是比较有感染力的,尤其是对景观描述的部分,让我仿佛身临其境。下次去大理旅游一定要参考这篇游记!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模板演示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备案号:滇ICP备2023006363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