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去旅游

中南部分少数民族知识(壮族、土家族、苗族、黎族)

一、壮族

1.概况

壮族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90%以上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4个地区60多个县、市。其余分布在云南省文山、湖南省江华、广东省连山和贵州省从江等地。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已在壮族地区全面推行使用。

2.民俗

住房多与当地汉族相同。部分地区居民住“干栏式”(又称“麻杆式”)建筑,分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堆放杂物。

麻杆式建筑

在饮食方面,主食是玉米和大米。年节时,用大米制成各种粉糕。喜吃腌制的酸食,以生鱼片为佳肴。妇女有嚼槟榔的习俗。

壮族服饰各地不一,广西西北部,年老壮族妇女多穿无领,左衽、绣花、滚边的衣服和滚边、宽脚的裤子,腰间束绣花围腰,喜戴银首饰;广西西南部龙州、凭祥一带的妇女,着无领、左衽的黑色上衣,包方块形状的黑帕,穿黑色宽脚裤子。男子多穿唐装。

民俗节日,除春节、中元节、牛魂节,主要是以对歌为主要活动的歌圩节。

歌圩节歌会(宜州刘三姐故里景区流河寨)

歌圩节是壮族的民间传统歌节,流行于广西、云南等地,多在春秋两季举行。民间盛传跟唐代歌仙刘三姐有关。每逢圩日,方圆十里的男女青年汇聚传统的歌场有数千至万人。各村寨分为男队、女队,以歌传情,通宵达旦,持续数天。圩日期间还举行抛绣球、碰红蛋、踢毽子、抢花炮。碰红蛋是壮族青年男女社交恋爱和择偶的一种方式。每年一度的“三月三”歌圩,青年们准备好煮熟的鸡蛋,染成紫红色,鹅蛋和鸭蛋也可,用稻草捆扎成串带往歌场,以碰蛋的方式表达爱意。歌圩节期间,未婚青年常以此寻找意中人,交换信物,再经父母请媒说亲。还举办各种庙会活动,形成商品集散会。

抛绣球

抢花炮

禁忌:不称“猪肝”称“猪湿”,不称“猪舌”称“猪利”,因为当地汉语“干”与“舌”即折本之意;忌食牛肉和蛙肉;忌讳用脚踏锅灶,禁止在灶上煮狗肉;忌筷子跌落地上,认为不吉利;吃饭时忌把饭吹凉,更忌把筷子插在碗里,忌从晾晒的妇女裤子下走过;夜间行走禁止吹口哨;无论家人、客人,忌坐门槛中间;家有产妇时,门上悬挂草帽一顶,暗示外人不得入内。

歌仙——刘三姐

刘三姐的传说很多,有民间口头流传的,也有古籍和地方志所记述的,流传于广西宜山、柳州一带。传说刘三姐家里贫穷,她和哥哥靠打柴和种田养母。

三姐聪明美丽,能歌善唱,财主莫怀仁想娶她为妻,遭三姐拒绝,莫怀仁便请来三位能歌的秀才,企图唱败三姐。三位秀才撑船来刘三姐的家乡——广西宜州,先遇着在河边洗衣的三姐之“妹”,听她唱歌已够厉害,后来,三秀才与刘三姐对歌,大败而返。

莫怀仁于是在民间强行禁歌,但始终禁不住,恼羞成怒的莫怀仁阴谋暗害三姐,三姐巧扮成乞妇来告诉莫怀仁,说三姐又在岩洞里唱歌,并领着他去看。当莫怀仁走进洞口时,三姐用拐杖在洞口边一敲,洞口立即关闭起来,把他夹死了。后来三姐和一青年又到柳州鱼峰山、桂林七星岩去唱歌。最后两人化作一对黄莺飞上了天。

这个故事优美生动,是建国以后对刘三姐传说最先整理出来的一篇。

二、土家族

土家族

1.概况

土家族集中居住在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的丛山之中。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但绝大多数人使用汉语,仅有少数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土家族无文字,通用汉文。

2.民俗

房屋依山而建,成虎坐形。其中土司或土官居住的木架屋,雕梁画栋,房顶盖瓦,俗称吊脚楼。

吊脚楼为土家族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依山的吊脚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

土家人还在屋前屋后栽花种草,各种果树,但是,前不栽桑,后不种桃,因与“丧”“逃”谐音,不吉利。

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脚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土家族多食包谷、稻米,爱好喝酒,善食辣椒、花椒、山胡椒。习惯做腊肉、甜酒、团馓和糍粑等。

土家族传统服饰

服饰与当地汉人的服饰差不多,但是在高山地区的土家老人的穿着和保存的衣饰,则有所不同。服饰布料多为自纺自织的土布(史称溪布或峒布)。男装为对襟短衫扣子很多,下着长裤。无论年老年轻,爱用青布包头。女装为短衣大袖,左衽开襟,滚镶花边,原着八幅罗裙,后改镶边筒裤,头缠墨青丝帕或布帕。

哭嫁习俗

清雍正以后,土家族的婚姻制度逐渐和汉族接近,但仍保留着一些原始婚俗,如“以山歌为媒”的自由择偶、婚礼中“哭嫁”的习俗等。

传统节日主要有赶年、六月六等。赶年就是比汉族提前一天或几天过春节。月大在腊月二十九,月小在腊月二十八,也有在二十七、二十六的,所以称为赶年和调年会。过赶年的习俗,相传跟土家族的祖先为了抗击外来侵略,提前吃年饭以出发迎战有关系。

禁忌:禁食狗肉;忌随意移动火坑中的三脚架,忌用脚踩灶或坐在灶上以及将衣裤、鞋袜或其他脏物放在灶上;客人不能与少妇坐在一起,忌在家里吹口哨和随意敲锣打鼓。

三、苗族

1.概况

苗族

苗族主要居住在贵州、云南、湖南、四川、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区。

在黔东南和湘鄂川黔的交界地带有较大的聚居区。其中以贵州的黔西南、黔南、黔东南等自治州最集中。苗族语言属汉藏语系,通用汉文。

2.民俗

一般都在依山傍水处建寨,聚族而居。住房一般为木制平房或楼房,楼房多为吊脚楼。平房大部分分为三间,中为堂屋,供接待客人和吃饭之用,两边分别作卧室和厨房。

黔东南、黔南、湘西、广西大苗山及湖北、海南岛等地苗族大多以大米为主食,玉米、红薯、小麦为辅;滇东北、黔西北、川南等地苗族,以玉米、荞麦和土豆为主食。喜食酸辣味,酸菜、酸汤、酸辣子常年不断,酸猪肉、酸鸡、酸鸭子味道鲜美。饮酒是普遍的嗜好。喜吃糯食,每逢节日或重大活动,都要春糯米粑粑,蒸糯米饭。

各地苗族服装有不同特点。

男装简朴,一般为对襟大褂和左衽长衫两大类。下穿长裤,束大腰带,头裹青色长巾,冬天腿上多缠裹腿。

女装为右衽大襟或胸前交叉式两大类,每类又有众多的样式和盛便装之分,下着宽脚长裤。头饰式样繁多,挽髻于头顶,配上各式各样的包头帕,包成尖顶或圆顶,有的把头发绕在支架上高竖于头顶上。黔东南的苗族妇女服饰多将银饰钉在衣服上,称为“银衣”,头上戴着形如牛角的银质头饰,高达尺余,独具特色,有的苗族妇女盛装上的银饰白银近10kg。

苗族银饰

青年男女恋爱婚姻比较自由,通过“游方”“跳月”等社交活动,自自对歌,恋爱成婚。苗族节日很多,主要有龙船节、赶秋坡、苗年、赶歌节、吃新节、芦笙节、爬坡节、四月八等节日。

游方

跳月

芦笙节

芦笙节是苗族民间传统节日,流行于贵州东南部凯里县和黄平县等苗族聚居区。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至二十日和九月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分别在凯里县舟溪和黄平县谷陇举行芦笙节。节日里苗族人民聚集在广场跳芦笙舞,因此得名。节日期间还进行斗牛、赛马、文艺表演、球类比赛。男女青年在一起对歌,增进相互了解,建立友谊和爱情。

踩堂

广西融水苗族的踩堂芦笙舞以场面盛大、壮观而闻名。在宽阔的踩堂坪上,常常几十支芦笙齐奏,数百甚至上千人共舞。

踩堂

贵州西部、云南、四川等地的苗族芦笙舞特色鲜明,除人人都会的集体舞外,还有以个人表演为主,带有高难度杂技动作的单人或双人、4人、8人等多人舞。

如云南元阳,表演者要吹笙爬上数米高的花杆,取下杆顶物件而下,在离地面一二米处要笙声不断,翻筋斗落下,惊险奇妙,令人叫绝。类似表演还有“倒立”“蚯蚓滚沙”“肩上托人”“翻板凳”“旋方桌”“走竹竿”“踩鸡蛋”“滚水碗”等。

上刀梯

上刀梯

湘西苗族有上刀梯的习俗。上刀梯是苗家一项盛大的社会娱乐活动,苗家妇女穿上绣得最美的花衣裳,扎上最如意的巴裙,身上都戴满盛装的银首饰。上刀梯一般选个宽敞的坪场,立一根四五丈高的木杆,木杆顶插一面黄色的旗帜,木杆上横插三十六把长马刀,刀刃向上,为显得严肃庄重,未正式上刀梯之前,刀口都用纸条封着。苗家的“三连铳”礼炮就彭彭地冲向天空,表示欢庆的活动开始了。只见东道主寨子的艺人揭去刀口上的土封纸,赤脚光手,脚踩手攀锋利的刀刃,一级一级地登上去,上到顶尖,掏出一只水牛角,仰天吹响,浑厚的牛角号在山谷振荡,梯下成千上万的人凝神静观。随之,“三连铳”、爆竹、唢呐、锣鼓震天动地地响起来,这热烈壮观的场面,不亚于欧洲的狂欢节。

禁忌:不吃羊肉,忌狗肉上灶,忌在屋里煮蛇肉。险恶环境中忌嬉笑,忌刀口朝上,忌用凶器指人。父母或同村人去世,一个月内忌食辣椒。忌在家里或夜间吹口哨。

四、黎族

1.概况

黎族

黎族主要分布在海南省的通什市以及保亭、陵水、琼中、白沙、昌江、东方、乐东等自治县。

黎族属汉藏语系,不同地区有不同方言。

2.民俗

黎族船形屋

黎族多同姓聚居。在五指山腹地住茅草泥房,房屋形式变化较多,有船形、金字塔形等。船形屋建筑有铺地型和高架型两种。高架型的地板离地面约2m,上住人、下养牲畜,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干栏”式建筑的一种形式。

竹筒烧饭

饮食比较简单,以稻米、玉米、番薯为主食,多以狩猎、采集所得为副食,只种少量蔬菜。日进三餐,喜稀不喜干,并习惯腌制生鱼、生肉。竹筒烧饭是黎族日常生活中独特的野炊方法。妇女爱嚼槟榔。她们把槟榔切成片,连核一起生嚼。干吃槟榔是煮熟晾干,吃时切成小片,加上蚌灰与石灰拌的浆,包在“扶留叶”(俗称“萎”)里慢慢咀嚼,细啖其余汁,越嚼越香,津津有味,直至脸颊潮红。嚼食槟榔有解胸闷、下水肿、除瘴气的功效,所以槟榔果被黎族视为吉祥物和男女青年定情的信物。

黎族服饰

男子穿无领对襟上衣,下穿前后两幅布的吊幨,结鬃缠头。女子穿对襟敞胸无扣上衣,下穿无褶筒裙,多绣织花纹,筒裙有长短之分。束发于脑后,插有牛骨、金属、箭猪毛制成的发簪,披绣花头巾,盛装时戴项圈、手镯、脚环、耳环等。有些地方妇女耳环多且重,耳根下垂至肩,俗称“儋耳”。妇女有文面文身的习俗,称之为“雕题”。衣服多以棉、麻为原料,植棉、棉纺织历史悠久。

儋耳

雕题

黎族家庭手工业纺织技术历史悠久,早在唐宋时代其棉纺织技术就领先于中原,并以黎锦、黎单闻名于世。元初,我国著名的棉纺织家、技术改革家黄道婆,原松江府乌泥泾(今属上海市)人,就是到崖州学习了黎族的纺织工艺,总结出"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的织造技术,并把它传播到江南地区,带动了中原棉纺技艺的发展。

黄道婆

黎族民间所生产的棉织工艺品驰名中外。黎族妇女的头巾、上衣、筒裙往往嵌入了金银箔、云母片、明片或羽毛,也有缀以贝壳、穿珠、铜钱、铜铃或流苏等,更产生了有声有色的特殊效果。

黎族纺织

儿女成年后就住在屋外的“寮房”里,俗称“放寮”。盛行不落夫家的婚俗。婚后妻子一经在夫家定居,夫妻便与父母分居别炊。

节日除过年外,有三月三。三月三黎语称“浮内浮”,因在每年农历三月三举行,故名。为预祝“山兰”(山地旱谷)和打猎丰收的节日,也是男女青年自由交往的日子。

禁忌:忌头朝门口睡觉,如过路客人无意犯忌,主人以为将有祸临头;妇女纹身忌男人参与或偷看。

用户评论

微信名字

这次的中南游简直太有收获了,尤其是对壮族的银饰文化了解得更多啦!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开心的笨小孩

土家族的山歌太好听了,真没想到音乐也能这么接地气。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野兽之美

苗族的蜡染手工艺真是太精巧了,每一件都像艺术品似的。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仰望幸福

中南地区的风景美得不像话,每个少数民族的文化都有各自的特色。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哭着哭着就萌了°

黎族的长发文化真的很有意思,拍照留念都拍不够。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安好如初

去了壮族的节日庆典,气氛太热烈了,感觉自己也成了当地人。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空巷

在苗寨住了一晚,被他们的热情纯朴所打动。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模板演示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备案号:滇ICP备2023006363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