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一座文化古城,多民族特有的文化在这里相互渗透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民俗习惯,岁时佳节、特色庙会、时令饮食、婚丧嫁娶等习俗内容丰富,伴随了一代又一代人成长。随着时间的迁移和社会的进步,许多老北京民俗逐渐淡化......让我们一起翻开书本,重拾这些内涵丰富的民俗记忆吧!
《北京老规矩》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老北京人的礼儿多是出了名的,尤其是满族在旗人家,特别有讲究。只要是这北京城圈子里的人就一定得讲规矩, 这规矩就是北京人常说的一句话,“您瞅这人嘿,怎么连个礼儿面儿都不懂啊”。老北京人顶在意的就是礼儿面儿,都是从小就立规矩。早年间,家里就是揭不开锅,这些个礼儿面儿不能忘,忘了让人笑话。所以外地人都说北京是天子脚下,规矩大,礼儿多。
老北京人的“礼儿”,不是宫廷礼仪,也不是官场上的逢场作戏,它来自于民间,是百姓当年自觉自愿遵守规则、靠实践得来的民俗,是经过数百年的演变过程,保留下来的精华和宝贵遗产。如今这些老理儿大多已被人们淡化,甚至完全消失,人们按照新时代、新节奏生活,无可非议。但是,老规矩的内涵和骨髓是文明修养礼貌待人,这一点应当是作为文明古国和礼仪之邦的中国以及每一个中国人的必备。换言之,老规矩应当发扬光大,应当是更多人的规矩。老规矩不老,也不会老。在新的时代,老规矩还会被注入新的血液,焕发出新的青春光彩。
《老北京的记忆》
这里有上巳节、中元节、重阳节的繁华盛景,有什刹海、唐花坞的良辰美景,还有白云观、古城墙、大栅栏的风情。
这里有戏楼书肆的风流雅趣,有蝈蝈和蛐蛐的悦耳鸣叫,还有孩子们的嬉戏欢笑。
这里有爆肚、焦圈儿、酱肘子、蜜供的唇齿留香,有四合院里的“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还有胡同深巷里的门墩、鸟笼和小贩们余音袅袅的吆喝……唯有了解京城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才能真正领会这座城市的精髓。
昔日繁华今何在,《老北京的记忆》帮助我们看懂今日的北京。
《老北京的生活》
北京的风俗物事,一事有一事的趣味,一事有一事的来历,小小的玩物也有很深微长远的历史。《老北京的生活》分六个部分记述了老北京的四季时令、婚丧礼俗、吃喝忆旧、消遣娱乐、旧京百业等风物人情,是读者了解老北京民俗文化、历史掌故的佳作。书中一代代传承的北京风情,珠联璧合的文章和图画,可见风度中透着谦恭敬意,举止中透着规矩大气,言谈中透着豁达幽默。
《老北京岁时风物》(《北平岁时志》注释)
本书以民国名家张次溪的岁时风物佳作《北平岁时志》为底本并加以注释,《北平岁时志》系老北京岁时风物*完整的辑录,张次溪先生将元、明、清、民国关于北京岁时风物的古籍文献《北京岁华记》《帝京岁时纪胜》《燕京岁时记》《京都风俗志》等进行全面梳理,将文献中涉及的老北京风物民俗按月份日期辑录于一书之中。
全书以日历的呈现形式对老北京一年之中的风俗特色进行梳理,对原文中的历史、文化、民俗、风物等普通读者感兴趣但因文言阅读障碍而不易理解的知识点进行了系统性的注释,并配以民国时绘制的北京民间风俗图,深入浅出,雅俗共赏。
全书以月为纲,以节为目,全面梳理有出处、有记载的元、明、清至民国时期北京地区的岁时风物、历史民俗,力求使当下的民众充分了解老北京有什么节日,过去的人们是如何过节的,同时也更有利于读者了解古籍中所记述的相关历史名词、典籍、地名或风俗渊源。长知识、学古文,体味老北京文化,充分满足读者的多种阅读需求。
《旧时明月:老北京的风土人情》
北京城一直是中国老百姓眼中最神圣,最关注的城市。解放以前,天南海北,三教九流的人物纷纷云集在此,也把各式各样不同文化带入到了这块藏龙卧虎的宝地之中。
北京的民俗风情中包含了东西南北八方文化的精华,也就成了八方民俗风情的杰出代表,或者说了解了北京的风俗则中华民俗可见一斑。
本书主要讲解的是老北京的风土人情,老北京人的衣、食、住、行、玩等,并且配合百余幅相关的插图,生动而全面,是怀旧人士的良伴。
《老北京的风俗》
《老北京的年节》
用户评论
真是个好题目啊!我还记得小时候跟着爷爷逛北京的庙会,那叫一个热闹。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提到老北京的传统,就想起小时候家里做的炸酱面。真香啊!」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哎呀,这本《老北京的民俗》必须看,毕竟这可是我们国家的文化遗产。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每次去北京,我都想多了解一些老北京的习俗,这次有了这本书应该不错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对老北京的民俗了解不多,得补补课了。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父亲曾经是北京老字号店铺的学徒,他讲的故事让人回味无穷。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那首《前门情思大碗茶》唱出了老北京的韵味,真想再去一次。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小时候总感觉老北京很遥远,现在发现其实就在身边。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次一定要和朋友们好好研究一下这本书,一起深入了解一下京味儿文化。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