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统民俗,往往与历史典故紧密相连,如春节源于对农耕文明的庆祝,其习俗如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反映了古代人民对丰收的期盼和对家庭团聚的重视。中秋节的赏月习俗则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神话故事相呼应。而清明节的扫墓祭祖,体现了孝道文化,以及对先人的缅怀。
传统民俗中蕴含着深刻的社会伦理和哲学思想,如“和合”文化在婚礼、新年等庆祝活动中得到体现,。而“五行”、“八卦”等哲学概念则在风水、中医、武术等领域中广泛运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此外,诸如“礼”、“仁”、“义”、“信”等儒家伦理观念,也在日常交往、节日庆典中得到体现。今天,跟诸位聊聊,中国农村“十大”传统风俗,你还记得多少?来,一起涨知识了!
1:长命锁。长命锁的前身是“长命缕”,由汉代的朱索演变而来。《后汉书·礼仪志》中就有关于朱索的记载,最初作为端午节的门户饰物,用以避灾。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习俗逐渐演变为将五色丝绳系于妇女和儿童的手臂上,寓意辟灾、祛病。到了明代,长命缕进一步发展成为专门的儿童颈饰,即长命锁,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流行。
在古代,由于医疗条件有限,婴幼儿夭折率较高,因此,长命锁成为了一种寄托希望、祈求神灵庇佑的吉祥物。同时,长命锁上的文字如“长命百岁”、“长命富贵”等,以及图案如富贵牡丹、麒麟、龙、虎等,都象征着吉祥、富贵和幸福,进一步增添了其文化意义。
长命锁的形状与古锁相似,多为金属(如金、银、铜等)制成,也有少数用玉、石等材质制作。其正面常刻有吉祥文字,背面则饰以寓意吉祥的图案。长命锁的形态多样,有项链式、手镯式、腰链式等,其中项链式最为常见,佩戴在孩子的颈部,寓意锁住生命。
2:舞龙舞狮。舞龙起源于汉朝,人们舞龙求雨,龙舞既有礼仪性质,又是娱乐节目。舞狮起源于南北朝时期,最初作为宫廷娱乐节目供皇帝欣赏。五代十国之后,随着中原移民的南迁,舞狮文化传入岭南地区,并形成了南狮和北狮两大流派。
舞龙:舞龙队一般由14—16人组成,包括龙珠、龙身和鼓乐等角色。比赛项目分为规定套路、自选套路、障碍、竞速、抽签舞龙等。
南狮:南狮队由8—10人组成,包括狮头、狮尾和鼓乐等角色。南狮主要在高桩上表演各种技巧动作,如采青、飞桩、转体等,动作细腻、扣人心弦。
北狮:北狮队由10-12人组成,包括引狮员、狮头和狮尾等角色。北狮表演以写实为基础,模仿狮子为主,双狮在引导员的引导下进行表演,无固定主题,以训狮娱乐为主,展现狮子的威武神勇、无忧无畏的精神。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龙象征着权威和力量,狮子则被视为镇宅之物。因此,舞龙舞狮常被用来祈求祥和安康、驱除疾病灾难,为家庭和社区带来吉祥和平安。
3:年画。年画起源于汉代,发展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其名称在宋代被称为“纸画”,明代称为“画贴”,清代称作“画片”、“画张”、“卫画”等,直到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在李光庭的《乡言解颐》一书中才始见“年画”一词。
汉代时,门神信仰已经流行,随着社会形态的演进,民众信仰逐步过渡到神灵崇拜和人格崇拜。明清时期的艺人们将儒家思想融入年画之中,创作了大量具有教育意义的年画作品,如《五伦图》、《家堂》、《二十四孝》等。
年画蕴含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和祈福之意。通过年画中的吉祥图案和文字,人们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望和愿景。
4:杀年猪。随着冬日的寒风渐起,年关的脚步日益临近,农村里弥漫着一种独有的年味。在这浓厚的节日氛围中,杀年猪成为了家家户户不可或缺的传统仪式。它不仅标志着一年辛勤劳动的成果得以展现,更是对来年丰衣足食的美好祈愿。村民们或请来经验丰富的屠夫,或邻里间相互帮忙,共同迎接这一重要的时刻。
5:窗花。窗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剪纸艺术。在中国,纸的发明是在西汉时期,但在此之前,人们已经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随着剪纸艺术的不断发展,窗花逐渐成为其中的一种重要形式。
窗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承载着对美好生活和未来的祈愿和期盼。其图案丰富多样,题材广泛,常见的代表意义包括福禄寿喜、梅兰竹菊、龙凤呈祥和蝴蝶花等。这些图案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富贵、长寿、吉祥、高雅、纯洁、快乐等美好愿望的向往和追求。
6:百家衣。是一种源自中国古老传统的服饰,主要流行于农村地区,尤其是婴儿和小孩的穿着。它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最普遍的是与祝福的民间信仰有关。据信,将不同家庭捐赠的小布片缝制在一起制成的衣服,能够汇集众多家庭的福气和好运,从而为穿它的人带来保护和吉祥。在古代,新生儿或幼童穿上百家衣,被认为可以得到村庄或社区所有家庭的庇佑,避免邪灵的侵扰。
7:踩高跷,也被称为“高跷行走”或“跷腿”,是中国及其他一些国家的传统民俗活动之一,尤其在中国的春节、庙会和其他民间节日中常见。
高跷通常由木头或竹子制成,长度不一,有的可达数米长。它们的一端固定有脚踏板,另一端则伸展至地面。表演者需要将双脚绑在高跷的踏板上,通过身体平衡和协调来控制高跷的移动。由于需要较高的技巧和平衡感,踩高跷被视为一项挑战性的技艺。
在中国,踩高跷不仅是民间艺术表演的一部分,还常常融入了戏曲、杂技等元素,表演者身着鲜艳的服装,化妆成各种角色,如神话人物、历史英雄或民间故事中的角色,在高跷上进行舞蹈和特技表演,吸引观众的注意,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
8:滑旱船,又称为旱船舞,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一种,尤其是在北方地区,如河北、河南、山东等地较为流行。旱船舞通常在春节期间、元宵节或其他重要节日庆典中出现,是当地庆祝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旱船是一种模仿水上行船的道具,一般用竹子、木头和布料制成,形似小船,船体两侧挂有彩绸、灯笼等装饰品,色彩鲜艳,富有节日气氛。表演时,一位演员(通常是女性)扮演船娘,藏身于旱船之下,通过扭动腰部和四肢的动作,模拟划桨和行船的姿态,使旱船看起来像是在水中漂浮前行。同时,其他演员扮演船夫或沿岸的行人,与船娘互动,形成一场生动有趣的表演。
旱船舞的表演往往伴随着锣鼓、唢呐等传统乐器的伴奏,以及歌唱和舞蹈,整个场面热闹非凡,充满了欢乐和喜庆的氛围。
9:抓周,又称试周、过周、晬试、晬盘、抓晬等,是中国及东亚其他一些国家流传已久的传统习俗,通常在婴儿满一周岁时举行。
在抓周仪式中,家长会在桌上摆放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这些物品代表不同的职业、才能或品质,例如书本代表学者,毛笔表示文学才华,算盘或钱币意味着商业天赋,印章象征权力,尺子表示手艺,乐器预示音乐才能,等等。有时还会放置食物、玩具等,以反映孩子的生活喜好。
当一切准备就绪后,婴儿会被引导到桌子前,让他/她自由地抓取桌上的物品。根据婴儿最先抓取的物品,家人会解读出孩子可能的兴趣或未来的倾向,这虽然只是一种趣味性的预测,但却能给家人带来乐趣和对未来充满期待的心情。
10:庙会,庙会多在寺庙、道观或祠堂等宗教场所附近举行,特别是在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以及某些神祇的诞辰日或纪念日。在庙会期间,人们会聚集在庙宇周围,进行拜神、祈福、还愿等活动。
除了宗教活动,庙会现场往往会有各种各样的民间表演,如戏曲、杂技、舞狮、舞龙、皮影戏、武术表演等,还有手工艺品展示、美食摊位,售卖各种地方特色小吃和手工艺品,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和信徒。
古时候,庙会往往也是乡村集市的延伸,商贩们借此机会销售商品,促进了地方的商贸往来。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让我们携手同行,于古韵今风间寻觅智慧之光。取传统文化之精华,去其糟粕,让千年积淀在新时代绽放异彩,传承不息。在此,月下词诚邀诸君,共赴文化之旅,探幽揽胜。望君常顾,于此间,我们一起,聆听历史的低吟,续写华章……
#夏日生活打卡季#
用户评论
我去过乡下的婚礼,那个热闹劲儿真是让人怀念啊!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小时候最喜欢跟着爷爷看他们剪窗花,那种手艺太有特色了。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记忆中的端午节总有一股棕子的甜香,还有那艾草的清香呢。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村里过年贴对联、放鞭炮的习惯一直不变,觉得特别喜庆。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小时候看过长辈们用土方法染布,色彩鲜艳,很有乡土气息。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在农村参加红白事,那种热闹和热闹的方式真的很独特。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小时候的夏天,总会在门口的石板路上乘凉,听着村里的老人们讲故事。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爷爷在田里插秧,那份勤劳真是让人感动。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