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长治出发丨探寻浊丈沟古建筑最佳路线,以及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看地下文化看陕西,看山西地上文物,长治的古建筑占山西的70%。去山西探古,长治一定是你的第一站。沿着浊漳河谷,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中国早期古建筑。绵延数十公里的河谷内有十多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一座古建筑几乎都是山西以外独一无二的。
五朝十国,以混乱无序、战乱不断、盗贼猖獗而闻名于后世。全国仅存五代木结构建筑4座,其中3座集中在涿漳河流域。那么五朝十国时期的浊漳河流域在全国有着怎样的存在呢?
(涿漳河谷)
在54公里长的河谷中,仿佛穿越到了太行山的时光秘境。这条河就叫“桌漳河”。位于山西省东南部长治市,宋、金、元、明、清五代建筑集中在一处。是观赏古建筑的最佳路线之一。
长治出发,寻访顺序
第一站:天台庵,曾为四唐建筑,现仍为珍贵的五代建筑。
第二站:元气寺,宋代或五朝大雄宝殿+宋塔。
第三站:大云院,五朝建筑。弥陀堂保留有全国唯一的五朝寺庙壁画。只有右墙部分可辨认。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全民访问”的例子。
第四站:佛头寺。历代稍有修葺和改动,但完整地保留了宋代的建筑特色和地方建筑工艺。寺内还有元代壁画。民间工匠将其绘制得栩栩如生。看守寺庙的叔叔解释得很好。
第五站:淳化寺始建于唐朝开元年间。佛寺仅存一座,建筑为金代遗物。
第六站:回龙寺+夏禹祠,金代+元代古建筑。他们在一个村庄里。门没有开,但可以瞥见它的样子。
第七站:龙门寺,浊漳河谷最好的古建筑。上山的路很美。一寺跨越六个朝代。是名副其实的“古建筑博物馆”。西配殿(五代)、大雄宝殿(宋代)、天王殿(金代)、燃丹佛殿(元代)、东配殿(明代)、十王祠(清代)。
第八站:如果回程太早,可以再看一下九天圣母院:元代的奉献殿和宋代的大雄宝殿。
(山西古建筑)
注意事项:
从长治出发,往返卓张河谷约200多公里,却散布着五朝至清代的古建筑。如果不认真打卡观看拍照的话,日子还是很紧张的。建议早点出发。
大云院和龙门寺门票20元,可现场购买。大多数其他国家安全办公室都不开放。门口的介绍栏上有文化保卫人员的电话。您需要打电话开门才能参观。大部分文化保安人员都非常友善。建议开心就好。如果幸运的话,会有解释。当然,如果运气不好的话,也可能因为有事不能来,就只能在外面观看了。
(天台寺)
第一站:天台庵(长治出发约55公里)
平顺天台庵虽然有五朝历史,只有正殿一座,但唐代的遗风还是很精彩的。即使不是唐代建筑,也仍跻身中国十大最古老木结构建筑之列。同时,部分结构保留了唐代的特色,也留下了历代维护的痕迹。可以看到淡淡的唐风和古建筑。衰败与重生的背景。
天台庵位于平顺县城北25公里处的石会乡王曲村一座孤山上。仅存正殿和唐碑一座。唐碑上的字迹已经模糊,无法提供更多的历史信息。从其造型、结构和工艺来看,大雄宝殿一度被认为是唐代建筑。 1988年入选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其登记状态为:始建于907年(唐朝灭亡之年)。
(天台寺)
据说,当时我国现存唐代木结构建筑有四座,分别是南禅寺、佛光寺、广仁王寺和天台寺。 2014年底,天台寺进行了大修。宫内屋脊、凳子间发现一块墨字,上书“唐长兴四年九月二日,唐天成四日……‘长兴’是唐代年号。五朝之后的唐明宗,比唐朝灭亡晚了26年,这样,天台寺的身份就出来了,成为五朝时期建于929年的天台寺。 (后唐天成四年)并于933年(后唐长兴四年)重修,因此天台寺的身份不再是唐朝的,而是从唐五世开始的。一代。
天台庵是佛教最早的教派天台宗的庵堂。隋唐时期,佛教在修行方法上形成了南传北禅的局面,即南方重义智,北方重静定。为了结束这种分裂的局面,智顺势而为,提出了“义观并重”、“定慧双修”的“止观”学说。他认为这两种方法就像汽车的两个轮子和鸟儿的两个翅膀一样,不可忽视。他创立了第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统一佛教教派。因长期居住在天台山,故名天台山。平顺天台寺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天台宗寺庙,是隋唐时期南北佛教交流的有力见证。
(天台寺)
大殿坐北朝南,建在一米高的石台上。大雄宝殿平面呈方形,面阔三开间,面阔7.05米,进深三开间四椽,总进深7.03米。正殿较大,次房只有正殿的一半长。这在我国现有的早期建筑规划中并不多见。从平面图上看,它大约是一个正方形。
大殿单檐歇山顶,褶皱平缓,飞檐深阔。翼角下的四根粗檐柱,都是后人所加。屋顶覆筒瓦、滴水花边瓦,钩饰花瓣,仍是宋金时期的规矩。脊兽为黄绿色琉璃,枭吻为元代作品。
(天台寺)
建筑本身并不大,但宫殿的屋顶却非常巨大。飞檐远远地伸出来,像鸟儿展开的翅膀。整体设计简洁朴素,不强调豪华装饰,展现出唐代建筑的古朴与宏伟。后世虽多次修葺(翼角下四根檐柱为后世增设),但主体未变,梁梁仍保持唐代建筑特有的结构。
寺身周围有12根檐柱,卷轴手法较宋代更为温和。柱基础是常见的树莓型。梁架与斗拱紧密连接为一体,整体结构简洁明了,刚性极佳。这种技术在《营造法式》中被称为“叠口条”。梁思成在《营造法式注释》中提到的“叠口条”案例就是平顺天台寺,可见其典型性。正殿飞檐深远,明显翘曲,“如鸟覆皮,如羽飞扬”。
(天台寺)
华后端由四根椽子延伸至檐外,斗架连为一体。首都有两层柱子,顶部有一个凹槽盒。补间桶仅放置在四个边之间。斗口用柱子支撑着柱子。柱子上刻有横纹,没有任何装饰,呈麻叶形。拐角处,楚娇花纵身一跃,被压在了大角梁下。身躯较长,结构颇深,柱子所用材料规格不一,与中唐南禅寺大雄宝殿相似。
天台寺虽已被确认属于五朝时期,但仅比唐代晚了20多年,建筑结构符合晚唐建筑风格。小庙建了一千多年,不漏不塌。它静静地矗立在山坡上。
(原来的寺庙)
第二站:原起寺(距上一站约3公里)
元气寺的“本源”,是指最初、开始、起源的意思。明弘治年间(《潞州志》年):凤凰山名“天中岗”。相传神农氏常有凤凰在此栖息,若此地凤脉高贵,将来就会诞生贵人,要么是皇后,要么是贵妃。相传唐玄宗在泸州任送别官时,听说涿漳河畔有一座凤凰山。山奇如凤展翅,当地佳人如云。
唐朝时期,江山被武则天篡夺。吴死后,李隆基继位,担心李国再次落入吴同姓之人手中。唐玄宗即位后,与大臣们议论此事。大臣说,这条地线的主人需要建造一座寺庙来稳定地线,防止李唐将来落入武则天这样的人手中。玄宗不惜拨款建寺,并赐名“建寺”,原意为复兴唐朝。
(原来的寺庙)
元气寺因地势而建,坐北朝南。位于村东北凤凰山上。它坐落在一个高高的石台上,是绝佳的观赏场所。沿石阶拾级而上,向北拐,即可到达寺庙的山门。原寺庙规模并不大。据寺内经柱、石碑记载,该寺始建于唐天宝六年(747年),青龙塔始建于唐元佑二年(1087年)。北宋。
青龙塔,又称大圣塔,是一座密檐仿木七层平面八角形砖塔。它又高又瘦,三层一层一层地划分。乍一看,还蛮漂亮的。塔底东西两侧各有砖砌直棂窗。塔顶四角各安一个铁人,并用铁链连接。它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起到防风、抗震的作用。外檐青砖削磨而成,斗拱致密,造型古朴。每个角落都挂着一个铁铃。风吹铃声叮当,令人心旷神怡。
(原来的寺庙)
塔旁边是大雄宝殿,其年代有争议(该殿建于五朝,何大龙《潞城原起寺大雄宝殿年代新考》),主流观点是建于宋代。大殿单檐歇山顶,屋顶坡度平缓,飞檐深远。面阔三间,圆柱檐,墙包柱。柱子有侧腿,高度很高。柱头用灯笼相连,额头相连。没有蒲牌坊,灯笼和额头也不露。具有唐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内外柱等高,柱径远大于檐柱。从梁结构和整体布局来看,元气寺与天台寺几乎一模一样。
(原来的寺庙)
殿前的香阁和一侧的配殿均为明清时期所建。香亭的四根石柱上刻着两幅对联:“云塔影云寺,黄昏听钟夜潮”和“飞阁流丹到极点,青山翠绿”。从天上升起。”香阁旁还有一座北魏造像碑,似乎隐藏着更久远的历史。
(原来的寺庙)
香亭西侧有三通石碑一座。北面有一座半残的雕像纪念碑。碑身一侧雕有佛龛,内浮雕一尊佛及二弟子像。另一面雕刻着一排排小佛像,俗称千佛碑。上方还雕有龙纹,下方雕有十厘米见方的佛龛,浮雕一佛二弟子。
元气寺第一座建筑为八角形青石经楼,始建于唐天宝六年(747年)。刻有《陀罗尼经》及建寺碑文。柱子八面雕侍女乐师,其上刻有陀罗尼经。
(原来的寺庙)
藏经楼后面是香亭,也是回力殿。香亭歇山峰由四根石柱支撑。每根石柱南侧都刻有诗句,描绘了元气寺的美景。寓意深刻:“雾塔影烟寺”、“暮听”、“夜闻钟声”、“飞阁流丹至极”、“山峦巍峨,苍翠欲滴”。升入天空”。
走出去的时候,我抬头看着那座依然高大挺拔的宝塔,感叹建造这座宝塔的先辈们虽然不能像宝塔一样长寿,但他们的杰出创造却可以穿越时空,遗赠给这座宝塔。天。我不想做一个平庸的人。与它相比,我就像塔下的枯草一样。一瞬间,我从栏杆上向外望去,看到河水滚滚向东流去,心里感到一阵悲伤。
(大云园)
第三站:大云院(距上一站约3公里)
平顺县城西北有龙儿山。山体的九根枝干,犹如九条巨龙,从三边蜿蜒而下,最后形成一个近乎封闭的圆圈。圆圈中间有一座巨大的小山,大云院就位于山下。寺背靠龙儿山群峰,前临滔滔漳河。这里环境幽深,树木交织。古代文人称其为“九龙珠大云院”。其弥陀堂是山西五朝木结构建筑之一,也因弥陀堂内保存的五朝壁画而闻名。
大云院原名仙岩院,又名大云寺,始建于五朝后金天福三年(938年)。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在寺外建塔一座。至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宫殿已达百余间。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改名大云寺。后来逐渐废弃不用。除大佛殿、七宝塔为五朝遗迹外,现存建筑全部为清代所建。
(大云园)
寺址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山门(即天王殿)、中殿(弥陀殿,又称大佛殿)、后殿和两廊。阿弥陀堂是大云院的正殿。始建于五朝后金天福五年(940年)。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九脊顶。它位于一个高1.3米的青石平台上。
殿前檐有门窗,后檐亦有门洞。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平面近正方形。柱头呈圆形卷边,柱座呈莲花形,檐柱顶部的柏木和檐梁重叠成丁字形。
(大云园)
檐下柱子稀疏明亮,柱头为五间亭阁。它们是用双副本制成的,并且头部是抬起的。大厅前槽没有金柱,但后槽空地有两根金柱。梁架后有四椽三柱。梁的前端雕刻成月梁形状。两个大驼峰支撑着扁梁。平梁上的叉子相当大,瓜柱则相当窄。使用的驼峰有八种类型,具有不同的大小和形状。
大佛殿东壁、扇壁上有22平方米的五朝壁画。这是中国古代佛教寺庙殿堂中现存的唯一已知的五代壁画。壁画虽然破损极其严重,但却显得格外珍贵。依然可以看到人物面容丰腴,表情生动,线条也极其优美。与敦煌石窟的晚唐、五朝壁画相似,艺术水平很高。映眼墙上还可以看到剩余的彩画,线条十分灵动。
(大云园)
大雄宝殿东墙上的壁画比较清晰,是“维摩诘乔装”的故事。大意是维摩诘在家生病,释迦牟尼派文殊去探望他。病床上,维摩诘穿着淡黄色的病服,半躺在锦帐里,身体前倾,向文殊讲述着自己的故事。大乘提倡者。文殊菩萨侧坐在床下,聚精会神的聆听。画中流云缭绕,八位乐师或为管弦乐队伴奏,或伸腰起舞。扇壁正面绘有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画面上方,她们在天空中飞翔,紫色雾气缭绕,女神正在散花,蓄势待发。
五朝壁画上的人物肌肉丰满,脸庞圆润。菩萨俊秀雍容,王者沉稳沉着,老人雄健豪放,神将勇猛威严。画法采用平画,重彩、晕染、线条粗细,继承了晚唐“焦墨淡彩”的风格。除用铅粉作画外,颜色主要有青、绿、白、朱红、土黄等,并用少量赭石。衣服和武器上都涂满了石灰粉和金色,画面富丽堂皇。
(大云园)
殿内现存五朝石香炉一尊,下刻“仙岩寺广顺二年壬子八月十五日”铭文。大佛殿前有北宋干德四年(966年)、北宋咸平二年(999年)的石经柱和石刻罗汉像,均为都是艺术瑰宝。寺南侧矗立着一座七宝塔,建于五朝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塔为石砌,双层八角重檐,高约6米。它由双层须弥塔基、双层塔身和三层塔刹组成。塔身造型优美,雕刻丰富生动,仍具有唐代风格。
门外西南高台上,还有一座五朝七宝塔。原来有七层,现在有五层。 2000年遭盗贼破坏,石塔倒塌。 2004年修复,通体青石砌成。原本是七级,现在是五级。下三层平面呈八角形,雕刻精美。第一层雕宝饰有莲花、狮子、麒麟、奔马等,第二层八面雕有乐器,二人成对起舞;中间一个人跳舞,左右两个人跳舞;三个人各自嬉戏跳舞,互相跟随。
(大云园)
第三层较高,有八角雕龙柱,屋顶瓦脊,檐下有飞凤、飞仙、共生鸟等。屋檐四周悬挂着帐篷;正面为券门,门楣上方有两条龙首昂首。珠的两侧刻有天王;背面有一扇半闭的假门,露出一尊比丘半身像,两武士分两次。四楼四周都是悬挂的帐篷。第五层覆盖着一个大的圆形盖球顶。七宝塔造型优美,堪称杰作。
大云院是一座非常“五朝”的建筑,散发着一种幽灵般的气质,这种气质在五朝的雕塑和绘画中都可以看到。这种鬼魂是从哪里来的?或许是来自中唐诸侯城。自分裂以来,贵族之间的“卷”所带来的事情。而这种“体量”在五朝十国时期达到了顶峰。
(佛头庙)
第四站:佛头寺(距上一站约22公里)
佛头寺位于山西省平顺县城东北50公里处的杨高乡车当村。寺院临涿漳河,背靠佛闹。《平顺县志》(康熙版):“因山形似佛头,故名。”佛头寺的创建年代不详。现仅存正殿一座。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宋金时期的建筑特色和地方建筑技艺。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年代仍有争议,根据木结构,普遍认为是宋代所建,也有人认为是金代所建,两个时代相似,确实有很多建筑结构特征的相似之处。)
(佛头庙)
大雄宝殿的创建年代虽已不详,但根据元代修葺的痕迹和清代对梁的大修,从斗拱、梁柱等特征来看,仍保留着以前的建筑风格。晋朝。殿坐北朝南,面阔三开间,进深九椽。平面近方形,单檐九脊。梁架简单,用料正规。
柱头和斗拱排列在五个亭子上,形成双梁,呈乐器形状。明代时,两侧各有一个补间斗拱,形状与京城铺面大致相同。两次之间饰有坡子岭窗,造型古朴。殿体矮小,斗拱约为柱高的一半,延续了早期的建筑手法。殿顶设脊兽,飞檐深远,抬折轻柔。
(佛头庙)
2010年9月,修缮过程中,发现一厅一幅较为完整的壁画并剥落,总面积约36平方米。应该是元末明初的作品。正殿东西壁及后檐壁均绘有壁画。画家运用堆金和工笔的技法,将佛教中的二十四天护法神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壁画保存尚好,现可辨认的有变天、光目天、月宫天、金刚天、摩煞天、三煞天、韦陀天、菩提天等。鬼母天。
素有元代“肚皮”之称的山西,至今保存有350多座元代木结构建筑,寺庙壁画面积约1800平方米,居全国之首。其中有芮城县永乐宫、稷山县青龙寺、洪洞县广胜寺水神庙、汾阳县五岳庙、高平市万寿宫、稷山县兴化寺等壁画《重修佛头寺三教殿碑》等是我国元代寺庙壁画中的精品。
(佛头庙)
天是佛教的守护神。我国流传的版本有很多种,天数也不同。比如北京法海寺有二十重天,平顺佛头寺有二十四重天,还有沁水西寺。北京大慧寺的二十八重天。二十四天的版本最多,但二十四个字各有不同。比如落榜的平顺佛头寺和沁水西寺,都有二十四天,但很多人物性格不同。四川蓬溪慧眼寺也有二十四重天,但雷神、雷母、风婆、雨师出现在其中,与其他地方不同。
在当地画家的笔下,神灵的造型生动、浓郁;他们坐着、站着、仰视或垂下;神的表情、性格、行为都被复制得淋漓尽致。从工艺上看,该殿壁画以石绿、朱红色为主,对比强烈,形成特色。色彩可以说是丰富而和谐的。
(佛头庙)
从工艺上看,该殿壁画以石绿、朱红色为主,对比强烈,形成特色。色彩可以说是丰富而和谐的。使用的主要材料是矿物颜料,这使得这些颜料极其稳定。即使经过数百年的保存,颜色仍保持不变;壁画中使用的石灰粉使人物线条显得生动,笔触有力,图案色彩准确。元代壁画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体现了晋东南工匠的艺术审美和纯熟技艺。整幅壁画的艺术感染力非常强。
纵观这幅壁画,可以说内容丰富,画风自然,技法纯熟,人物栩栩如生,布局精巧,结构有序。神像造型生动传神,形象饱满;他们坐着、站着、仰视或垂下;神的表情、性格、行为都被复制得淋漓尽致。
(淳化寺)
第五站:淳化寺(距上一站约2公里)
淳化寺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杨高乡杨高村。据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七佛图》记载,始建于北齐天宝年间(550~559年)。南北有山,峰峦耸立。寺前有一条深谷,漳河缓缓流过。也是从长治到龙门寺的必经之地。周围都是居民楼,建筑位于村里的公共区域。受到保护。淳化寺历史上曾是龙门寺的下院,因此两者之间有着历史上的联系。
淳化寺早年的寺庙布局已废弃,仅存一座佛殿,是古建筑爱好者瞻仰的场所。建筑坐北朝南,面阔三开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布筒瓦顶。它的规模很小,但小规模却让屋檐更加灵动飞扬。
(淳化寺)
殿内梁梁完全为明代制作,建筑体系规整严谨,用材标准化。前后檐及柱头间有两根平六椽飞过,不设内柱。四斗拱为单仿,以批竹式凸起,造型普通。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宋金以后斗拱趋于简化”的说法。
此外,大殿后壁镶嵌一块石碑,上面刻有李严游览龙门寺时所写的一首诗,与大雄宝殿后檐石柱上的铭文相得益彰。龙门寺。大雄宝殿前有两座宋代石经楼,高3米余,长1.8米,平面呈八角形,上刻铭文“《平顺县志》 《尊胜陀罗尼经》”。北宋开宝三年(970年)。
(回龙寺)
第六站:回龙寺+夏禹神祠(距上一站约3公里)
卓漳河南岸后壁村土崖上,有一座孤立的小庙,背对卓漳河,面向村屋。这就是回龙寺。现仅存佛寺一座,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平面近方形,前檐有庑,前檐有四亭。泥栏杆,花宫后端作蝉腹卧榻头状,压在前带下。没有补间铺装,额头没有突出角柱,也没有常见的啪嗒啪嗒的尖牙。
梁架结构,四椽相对,三柱通檐。内柱高于椽柱,支撑顶部在平梁下方。大厅完全暴露在外。殿内有54平方米的清代工笔浅色壁画,内容有《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个人物和四大天王。部分内容可以识别。正面绘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图。东山墙上,从南到北依次依次为:左手持龙首、右手执佛尘的老人、持国天王、持塔天王、以及二人。青年男子手持佛尘驾马背书。正在路上等待。
(回龙寺)
从古至今,源远流长的浊漳河地理与人文相互作用,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流域文明。河谷两岸逐渐创建了信仰场所和文化遗产,各类寺庙、寺院等古建筑层出不穷。在这条仅50多公里的山谷里,有8座国家级保护建筑,其中一半位列中国十大木结构古建筑之列。说一个村子有一座国家级保护建筑并不简单,但在侯碧村就有两座建筑被评为国家级保护。一处是回龙寺,一处是夏雨神社。
与其他几座寺庙不同,夏雨寺是唯一一座非佛教寺庙。相传8公里外的敖植村曾是夏禹治水的地方,这座庙宇就是为了纪念夏禹而建的。夏禹庙,俗称禹王庙。始建于元二年(1336年),明清两代均有修葺。正殿为元代遗物,其余为清代遗物。
(夏雨神社)
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为山门、正殿、两侧厢房。山门由两层组成。下层是寺庙的大门,上层是倒舞台。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前廊为单檐,不是两栋。梁架由四椽、三椽组成,与前檐相对,用三柱连接檐。四椽上有蜀柱、扁梁。两侧手持木杆,各节点均有木支撑,攀登间无斗拱。檐下有四个亭子,一心谋划。
大殿前廊墙壁上保存有精美的壁画,数量为《西游记》幅。每个仙人均采用国画线条绘制,造型准确生动。颜色以棕、红、蓝、墨为主,显得古朴、典雅;南方有韩湘子、蓝采和、张果老、韩钟离;北边有曹国玖、何仙姑、吕洞宾、铁拐李;画面的主要内容是八仙渡海和他们的法器。每位仙人画技精湛,人物栩栩如生。
(龙门寺)
第七站:龙门寺(距上一站约9公里,返回长治约80公里)
龙门寺历史悠久。是浊漳河流域一座比较神奇的寺庙。它的面积很小。在中国现存的古建筑中,它是唯一一座残存的集宋、金、元、明、清五代建筑于一体的寺庙。建筑群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被誉为“中国古建筑立体博物馆”。
龙门寺位于平顺县城东北54公里的石城镇源村龙门山麓。是山西、河南交界处,浊漳河流经。北岸有深谷。谷内有两座山峰,悬崖高达百米。沿着山路,渐渐深入太行山。山越高,山谷越深。到达龙门寺脚下的山路入口后,需要步行上山。有登山步道。坡势平缓,龙门寺就坐落在这片开阔的坡地上。
(龙门寺)
始建于北齐天宝年间(550-559年)。五朝、后唐、宋金时期均有大规模扩建。原名法华寺。宋太祖赵匡胤曾赐寺“龙门山慧日园”。北宋干德十九世纪(公元963-968年)更名为龙门寺。龙门寺全盛时期有“殿堂、宿舍百余间”,僧人三百余人。浊漳河谷的另一国宝——春华寺,也是龙门寺的下属寺庙。
龙门寺坐北朝南,呈东、中、西三轴布局。每轴线又分为前院、中院、后院。建筑依地势而建,高低交错,轻重缓急。现存主要建筑有西配殿(五代)、大雄宝殿(宋代)、天王殿(金代)、燃丹佛殿(元代)、东配殿(明代)、十王祠(清代)。半天就可以看到了。六朝古建筑的独特之处是一座真正的木结构古建筑博物馆。
(龙门寺)
西配殿位于中轴线前院西侧,是寺内最古老的建筑。始建于五朝同光三年(925年)至清泰二年(935年)之间。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结构古朴,具有唐代建筑遗风。它是我国唯一已知的五朝时期的悬山式建筑。也是中国现存唯一的五朝悬山顶建筑。柱子上方有斗斗、五牌坊、兰额。是北宋以前典型的早期建筑实践。豆豆口上的木架也是全国唯一的。这些部分的存在为古建筑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中殿为大雄宝殿,位于中轴线中部。始建于北宋绍圣五年(1098年)。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平面近方形,单檐歇山顶。梁架结构保留了宋代建筑的特点。有学者评价:龙门寺的大雄宝殿是按照宋代建筑风格建造的“标准件”。材料和手法十分规整,比例协调,体现了宋代的建筑美学。
(龙门寺)
山门天王殿位于中轴线前方,建于金代。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山门两侧廊柱、梁柱与山门相似,均具有金代建筑风格。
后殿为灯笼佛殿,位于中轴线末端,建于元代。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柱头、斗拱仅置于前檐,五亭为双下挑。头是由伸出屋檐的马利筋制成的。梁架由三椽、前三柱组成。梁架构件大多采用天然弯曲材料制成。其断面凿刻极为不规则,呈现出典型的元代风格。
(龙门寺)
东配殿位于前院东厢房,与西配殿相对。梁、柱、斗拱的用料明显比西配殿、正殿、山门要小得多。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它们有单檐和硬顶。括号图案复杂,并以麻雀取代。明弘治十一年至三十七年(1478年—1504年)重修。
东线建筑有水陆宫、天宫等;西线有两个院落,多为僧舍、马厩等,多建于清末或民国时期。
(龙门寺)
龙门寺古建筑的连续性和延续性非常珍贵,各个时代的建筑都非常典型。那个时代的标志性做法随处可见。结合寺庙内的铭文,断代准确,并不困难。可以说,龙门寺在全国没有第二个“古建筑博物馆”。行走在这里,就像在读一本“历史书”。您可以在佛前领悟佛教圣哲哲学的精髓,净化内心的灵魂,领悟生命的奥秘。龙门寺历经千年风雨。
清末诗人沉以翔赞道:“雄岩枕张库玛,龙卧迹别致。南山拔地开洞,飞来北海震云。”一日雨露润民,修成百代吉祥赤壁,疑地灵如此美丽,故教神物奇美之兆。”这座集六朝古建筑于一体的寺庙从未离开过我们,默默无闻地守护着我们的精神家园。
(龙门寺)
结束语:
从地理位置分析,唐末,李存勖为河东刺史(今山西太原),石敬瑭为李嗣源女婿,李嗣源为李克用养子,大云院遗址是石敬瑭为李嗣源选的。风水宝地,用作陵墓,三个选择,选择了其他地方。为了防止他人侵占此地,遂建仙岩禅寺。因此,山西省太原地区可视为后唐后晋时期的隆兴之地。
当时洛阳、开封是中原王朝的统治中心。桌漳谷地区位于洛阳、开封、太原之间的中线。当地节度使经常需要往返于京城和自己的辖区之间。浊掌谷,很可能就是作为一个中转站的存在。
(龙门寺)
全国目前保存五朝木结构建筑五座,其中三座集中在平顺县卓漳河沿岸。那么五朝十国时期的浊漳河流域地区与中原王朝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天台寺大雄宝殿始建于后唐长兴四年(933年),龙门寺西配殿始建于后唐清泰二年(935年),阿弥陀佛大云院建于后晋。
天福五年(940年)。从仅存的五代遗构不难看出,浊漳河沿岸的寺庙在后唐及后晋时期应该盛极一时。 从大云院、龙门寺及天台庵现存的碑刻题记不难发现,浊漳河谷在五代十国时期,特别是后唐及后晋时期有一股兴建庙宇的热潮,这与当时官方的支持肯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五代七十余年间,王朝交迭,战乱频仍,佛寺荒废,经籍散佚,隋唐三百年间鼎盛之佛教,至此零落殆尽。大小各宗,莫不衰息。”此为五代佛教总的情况。 (龙门寺) 欧阳修曾说:“五代是干戈不息、乱贼横行的世道,礼崩乐坏,三纲五常灭绝,前朝的制度文化都消失殆尽了。”我想,那时的浊漳河谷应该是身处乱世的中华文化的桃花源了。 一条黄河水从山西长治发源,54千米长的浊漳河谷中,五代、宋、金、元、明、清的建筑齐集一地,恍如穿越到了时光秘境。藏在太行深处的这个“古建筑宝库”,成就了一场视觉的盛宴。中国仅存的五座五代时期木构古建,在这里可以邂逅其三,何其有幸! 星说旅游,一个“披挂上阵”的“旅游人”。 旅行并不是急行军,有时要学会放慢脚步,细细体会这里所散发出来的那种味道。这种味道是生活的态度,这种态度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会。漫步在街头巷尾,去学习、去体悟。 旅行不仅仅是看景、释放压力,更多的是要有所收获、有所感悟。也许你还在为繁忙的工作而抱怨,也许还在为生活琐事、感情纠结而烦闷,此时,不妨想一想:生活中有不劳而获的事情吗? 生活中的每个人,不论是谁,如果想要获得就要付出努力,就像勤劳的石匠与其妻巧手绣娘一样。换句话说,就是“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一个人不想付出,那就不可能有收获。因此,少一些抱怨,少一些烦躁;多一些感恩,多一些理解,生活的路自然越走越宽阔,而你也会得到更多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