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古称“兴化”,又称“莆阳”“莆仙”。这里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美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这片土地上,一共有1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跟着这些“国保”,去品读这座城市的历史吧~
木兰陂
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灌溉工程之一
木兰陂位于福建省莆田市的木兰溪与兴化湾海潮汇流处,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是著名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全国五大古陂之一,至今仍保存完整并发挥其水利效用。
木兰陂始建于北宋治平元年(1064),经三次营筑,元丰六年(1083)竣工,是一座引、蓄、灌、排、挡综合利用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东南-西北走向,占地面积583平方米,陂身长110米,高7.25米,陂墩29个,陂门28个,冲沙闸一个,南北护陂堤、南北进水闸门各一个,大小沟、渠道113米,沿渠配套工程一百多座,可灌农田25万亩。此陂自宋至今近千年,经过无数次洪潮冲击,现仍巍然屹立,继续发挥作用。木兰陂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木兰陂挡潮图
释迦文佛塔
近千浮雕的宋代宝塔
释迦文佛塔位于莆田市城厢区广化寺东侧,为八角五层空心仿木构楼阁式石建筑,各层塔檐薄而长,轻巧美观,塔身和塔檐迭石间雕满佛像,佛教题材图案是研究宋代建筑和文化的珍贵实物资料。释迦文佛塔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陈良锦
第一层东西两面开门,其余设佛龛。第二层至第五层,四面开门并设佛龛。各层塔檐薄而长,轻巧美观。塔身雕刻丰富,须弥座、门槛两旁,回廊栏板浮雕侏儒、罗汉、金刚武士、观音菩萨、飞仙、凤凰、狮子及牡丹、莲花等各种花草图像,刻功精巧,形象生动。
▲图|陈良锦
元妙观三清殿
江南古建之花
元妙观三清殿坐落于莆田市内的兼济河畔,是一座道教宫观建筑。现存三清殿、三门、东岳殿、五帝庙、西岳殿、五显庙、文昌三代祠、福神殿等。元妙观三清殿199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清殿古建筑系重檐歇山顶,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四柱。殿的当心间脊木专下题有“唐贞观二年敕建”、“宋大中祥符八年重修”、“明崇祯十三年岁次庚辰募缘修建”等遗留的墨迹,足见其几经修葺,现存其基本构架的风格,尚多存宋构手法。
其结构简朴严谨,柱头铺作系华拱两跳用单材挑出,与三根大昂结合,呈双杪三下昂重拱偷心造。斗拱宏大,斗底有皿板形,且斗欹有幽页,拱斗呈凹卷瓣形式。补间铺作前后檐各一朵,栌头下作驼峰形,由许多尺度精密、结构复杂的构件组成,保存着隋唐时代北方古建筑的遗风。殿内有二十根柱子,以木石叠接布成,直径均为五十四厘米,上有捐金助建者的姓名题刻,多已风化剥蚀。柱头微具卷杀,柱础为复盆式莲瓣纹。两柱之间只施阑额,不用普柏枋,用材少而坚固。前后檐之阑额皆作长方形。斗拱和椽檩之间,彩绘有飞凤、蝙蝠、鲤鱼、麒麟、八宝等道教图案,三清殿的东厢院内,嵌竖着从各地收集过来的碑碣石刻,有宋徽宗赵佶瘦金书《神霄玉清万寿宫碑》,有记载宋代海外交通史料的《祥应庙记碑》,有原兴化府城的城门额以及宋孝宗、陈俊卿、文天祥、朱继祚等许多名人的手迹石刻,展示了我市古代的灿烂文化,更为三清殿增添了历史佐证和浓郁的古朴色彩。是莆田市文化活动的中心和城市文明建设的窗口,也为研究我国古建筑科技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天中万寿塔
见证千年海丝的航标塔
塔斗山,海拔118米,面积700多亩,因其山形似螺,亦称青螺峰。
塔斗山最富盛名的还是位于山巅的天中万寿塔。以山作基,砌石而起,直插云霄,故而得名“天中万寿塔”。宝塔塔身布满浮雕,造型奇特,技艺精湛,虽历经千年风雨,仍难掩其精致的石刻艺术。天中万寿塔200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中万寿塔,俗称塔斗塔,又称“阿育王塔”。坐西南朝东北,始建于五代,清嘉庆年间重修,为石构、四角五层实心塔,通高7.4米。塔由基座、塔身、塔檐、塔刹组成。基座用长方形石块砌成,边长5.2米,高0.7米。塔身共分四层,第一层在每面束腰处浮雕两条蟠龙形态各异,转角雕刻四尊护塔侏儒,边长3.7米,高0.97米;第二层东北面勒石碑文,它三面束腰处浮雕花卉,转角雕四尊金刚力士,边长3.1米,高1.07米;第四层四面束腰处各浮雕一尊男像观音,转角处雕刻金翅大鹏,边长2.3米,高2米。各层边缘出檐都雕有卷草花纹和莲花覆瓣组成的图案。塔檐呈山花蕉叶,塔刹有七轮。是福建地区目前发现的最大宝箧印塔。
无尘塔
立于凤顶的羽冠明珠
福建的塔多为石塔,大多建于南宋时期,位于凤顶山间的无尘塔是省内最古老的空心石塔之一,无尘塔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章小建
无尘塔始建于唐咸通六年(865),原为木质空心结构。宋绍兴丙寅年(1146)被匪寇所焚毁,宋乾道丙戌年(1166)伐石重建,为石质空心结构;现存无尘塔为宋代石塔,原为历代僧人圆寂静化之处。三层八角楼阁式石塔,通高14.22米。石雕覆莲瓣须弥座。每层八角倚柱为瓜楞形,柱顶斗拱用双杪双下昂,檐下出两层迭涩。塔身每层东南、西南面各有护门武士。塔内壁石塔道盘旋而上。塔刹为葫芦形。
▲图|马莉
湄洲妈祖祖庙
世界上第一座妈祖宫庙
湄洲妈祖祖庙有“海上布达拉宫”和“海上麦加”的美誉,始建于宋代,是当地乡民感念妈祖恩德,在湄洲岛建的世界上第一座妈祖庙,经过多次修扩形成现有规模,湄洲妈祖祖庙雄伟壮观、楼亭交错,殿阁纵横。
湄洲妈祖祖庙的寝殿、正殿和圣父母祠是祖庙建筑群的主要建筑,是妈祖信仰在祖庙的主要载体。寝殿,占地面积238平方米,建于宋雍熙四年(987)。明洪武七年(1374)泉州卫指挥周坐重建,永乐初和宣德六年(1431)郑和重修,康熙二十二年(1683)姚启圣和康熙二十三年(1684)施琅均以重修,民国年间再度在旧址重修。
▲图|林春盛
寝殿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前额保存民国初重修时的墨书,沿用部分明、清石柱和柱础。正殿,明永乐初(1403)郑和奉旨遣官建造,原为朝天阁,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闽浙总督姚启圣获妈祖保佑建功而扩建祖庙时把朝天阁重修并改为正殿,为重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的抬梁结构建筑。圣父母祠,南宋建、明代重建、清代重修,正堂为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保存宋代天井。是我市重要的涉台文物,该建筑为研究莆田地方古建筑提供实物资料。妈祖庙(湄洲妈祖祖庙)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镇海堤
莆田南洋平原的“海岸长城”
镇海堤,俗称东甲堤,位于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境内,蜿蜒横卧在兴化湾南岸木兰溪入海口,全长6公里。镇海堤是研究莆田唐代水利设施的重要实物资料。镇海堤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元和八年(813)福建观察使裴次元率众创筑防御海潮的主段长堤,并垦堤内田亩322顷。明洪武二十年(1387),江夏侯周德兴拆堤石建平海、莆禧二城。嘉靖十三年(1534)重修。20世纪50年代后对堤后侧加固、加高。自唐宋元明清民国至今,历经数以千次计的台风暴雨海潮洪水等灾害的严重考验,至今保存较好。现存堤长3.5公里,基宽2.67米,顶宽1.35米,高3.67米。在东洋段海堤码头外立碑1通,高2.95米,宽1.17米,厚0.27米。碑面刻“镇海堤”三字,碑背刻修堤经过。
▲图|曾博文
宁海桥
700年历史古桥,“莆田二十四景”之一
宁海桥位于福建省莆田市距离市区约15公里的木兰溪入海口。木兰溪下游把兴化平原为南、北洋,南岸为宁海(今荔城区黄石镇桥兜村),北岸为涵江(今涵江区白塘镇镇前村)。宁海桥2013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蔡昊
元统二年(1334)僧越浦大师创建,明、清屡有修葺,现桥为清雍正十年(1732)在桥遭破坏时依旧制修复的,为石构桥梁,南北走向,长280米,宽7米,舟形墩,共14墩15孔,墩三间净跨度为8.8-11.8米,桥面两旁置石块栏,南北两端石柱上各有元代雕刻石狮一对,保存较好。
仙游文庙
传千年文脉的圣人祠庙
在莆田木兰溪畔,矗立着一座千年圣庙——仙游文庙。文庙,是纪念我国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在历代王朝更迭中又被称作文庙、夫子庙、先圣庙等。仙游文庙,不仅是一座古香古色的名胜景观,也是一座穿越千年的文脉殿堂。仙游文庙规模宏大,保存完整,是研究孔庙文化和文庙建筑艺术风格的实物资料。仙游文庙2013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仙游文庙始建于城西,宋咸平五年(1002)迁今址,宣和末(1125)毁,后历经60多次修建,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重建,1985年和1998年两次重修,2009年管理委员会集资整修。建筑群坐北朝南,通面阔60米,通进深127.3米,总面积7638平方米。沿中轴线依次为绰楔门、内门堂、泮池、棂星门、天井、左右庑廊、拜台、大成殿、圣贤祠,左侧为墨池、明伦堂。大成殿为重檐歇山顶,抬梁、穿斗土木结构。面阔五间,进深17.3米。殿内装饰藻井,四周用小木材斗拱,逐层内敛,藻井圆顶上浮雕双龙戏珠,上篆刻有“状元宰辅”方印。殿内和前廊檐下的构件雕刻精巧生动,彩绘华丽。大成殿和棂星门前的八根青石透雕龙柱形象逼真,是清乾隆时本县石雕巧匠郭怀师徒的佳作。
龙华双塔
素有“江南第一名刹”盛誉
龙华寺是仙游境内最早的寺院,这也是《兴化府志》《仙游县志》上最早留下的建筑物,是最先启行的文化记忆。龙华双塔2013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曾博文
北宋大观、政和年间(1107-1118)郭勇为母七十和八十寿诞,先后建东塔和西塔。明嘉靖年间(1522-1566)被倭寇烧损。1961年整修。五层八角楼阁式石塔,坐北向南,东塔石塔通高24.56米,西塔高25.66米。相轮塔刹。须弥座每边长0.85米,转角力士金刚承托。东、西向设门。护塔神立在一层东、西门两侧。塔檐下刻斗拱。各塔檐脊上均有1尊坐佛。塔内每层均辟一方洞,以架梯上下。
▲图|曾博文
平海天后宫
世界第一座妈祖行宫
平海天后宫,是湄洲妈祖祖庙分灵的第一座行宫,庙宇坐北朝南,背山面海,风景迷人。平海天后宫2013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康熙年间,统一台湾后由施琅扩建,乾隆十四年(1749)福建水师提督张天骏重修,光绪年间依制重修。坐北朝南,通面阔19米,通进深51.9米,总面积978.5平方米。为二进廊院式建筑,由大门、内庭、两廊和大殿组成,布局保持宋代“工”字布局。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抬梁、穿斗式木构架,悬山顶。宫内立木柱108根,俗称“百柱宫”,大门檐下沿用宋代棱形石柱门左嵌施琅的《师泉井记》碑,门右嵌《平海天后庙重修碑记》碑碣。为研究闽台关系的重要实物。
荔城报恩寺塔
莆田唯一一座位于寺庙中轴线古塔
报恩寺塔位于莆田市荔城区镇海街道东岩山报恩寺内,塔身坐北朝南,占地面积49平方米。荔城报恩寺塔2019年10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海岸站星星
从高空俯瞰,报恩寺塔立于东山报恩寺的中轴线,大雄宝殿后,观音殿前,雄伟壮观。也是莆田二十四景之一“东山晓旭”所在地。乾隆县志载,塔建于哲宗绍圣年间(1094~1097);又据林氏族谱载,塔建于隋开皇元年(581)。清代学者宋际春的《麟山开皇塔》诗中有“上有开皇砖”句,证知宋石塔前身唐塔为砖塔。三层八角楼阁式石塔,占地面积387平方米,边长4.40米,须弥座高1.20米,塔身通高约13米。须弥座的上下枭浮雕仰莲,上下坊浮雕覆莲,束腰浮雕37只形态各异奔狮。塔身各层叠涩出檐。每层四面开拱门,第一层塔门两旁俱有浅龛,内浮雕金刚武士,线条粗犷有力。底层塔室内壁嵌石级上通第二层,室顶作藻井式样,塔顶的相轮塔刹以8根铁链固定于塔顶角檐脊上。各层八角檐脊上置镇塔石佛1尊。
▲图|@海岸站星星
用户评论
游览了莆田这些“国保”遗址,真是一趟穿越千年的文化之旅啊!每个景点都别有一番韵味。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莆田的古建筑真是太迷人了,尤其是崇武古城,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