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基层人民检察院,在对涉罪未成年人恢复性司法探索中,创造性地实施了“亲情回归之家”模式,并力图推进社会一体化帮教。尽管并非尽善尽美,但检察机关在这条探索的路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成都双流检察院打造亲情回归之家。李晓健/摄
《民主与法制时报》记者 李晓健 报道
长了两颗小虎牙的圆脸男孩,有一张自带喜感的脸。但习惯性低垂的眼睛,却让这张脸显得有些落寞和不如意。7月29日,陈韦在记者面前坐定,开始介绍自己的“过往”,或许是因为紧张的缘故,嘴角会不时上挑,露出自嘲般的笑容。
谁能想到,这个身高低于同龄人,看起来仅和12岁孩子一般大小的少年,却有着和香港“古惑仔”一样天不怕地不怕的胆子。17岁的陈韦遵循着“绿林好汉”的行为准则,主张“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今年5月份,因为和朋友的一场龃龉,感觉遭受了哥们情感和道义上的背叛,便恶作剧似的抢走了对方的手机。只是,这次还未等到父亲前来捆他的铁链子,陈韦就被警察带到了派出所。
“有时候,挫折也能改变人生”
看守所里,正面“遭遇”因打架斗殴、抢劫等原因数度“进宫”的“老鬼”,终于让陈韦这名“绿林新军”感到了害怕,他开始担心自己有一天会不会也像他们一样。
好在,并不是每一个跌倒的人都会一辈子趴在地上——“这位来了!”和记者交谈的陈韦,第一次露出了爽朗的笑容,看向站在身后的人。
成都市双流区检察院未成年人刑事检察科的郑夫检察官,适时伸出了双手,握住了陈韦伸向自己的手。
自打2012年12月,双流区未成年人刑事检察科成立,郑夫就进入这个科室,办理了形形色色的未成年人案件。却并没有任何一个涉罪未成年人像陈韦一样,让人感到错愕——
明明父母健在,却宁愿选择外出流浪而不进家门;还是一张娃娃脸,碰上敌对的朋友,却硬要叫板对方“这要看,我的刀答应不答应”……这个少年身上,充满了不可思议的矛盾感。而有趣的是,在一个全部用四川方言交流的中学里,这个孩子竟然跟外教老师学会了普通话,并且比受过多年专业训练的检察官说得还标准。
随着了解的深入,郑夫的情绪由“错愕”变成了原来如此的沉重。陈韦父母离异,从小跟随祖父母生活,日常犯了错误,爸爸并不会给他讲什么是非对错而直接用拳脚暴力教子,并数度用铁链将陈韦绑在家里……
“恰恰是打人的父亲向儿子‘示范’了什么是暴力,犯罪都是‘培养’出来的。”同样了解这一案件的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熊谋林如是感慨。
熊教授长期关注未成年人社会矫正问题,在平时的调研中他发现,很多涉罪未成年人往往生活在父母离异、单亲家庭。很多暴力犯罪实施者,大都有一个暴力家庭。80%以上涉罪未成年人有着并不幸福的原生家庭。
疏于表达情感,而只知用暴力实施管教的父母,无形中成了自家孩子走上犯罪道路的推手。未成年人越轨表面上是越轨者实施的反社会行为,但背后承接着整个家庭。
善于使用铁链的父亲,成功引发了儿子的恐惧。陈韦便用刀砍断链条,“趁他们全家赶集的时候逃了出来,外面自由。”
憧憬自由的孩子果然出事了。得知孩子因抢劫被警察带进看守所,陈韦的父亲担心之余,却也说着气话:“关几天也好,这样也能让他收收心。”
郑夫不认为看守所是收心的好地方。未成年人和涉罪成年人关押在一起,不仅会给孩子留下心理创伤,还有可能引发“感染”效应。
郑夫和未检科的同志们分析研读案件,发现此案件并非恶性案件,且是朋友间的熟人作案,有获取被害人原谅的可能。在遵循法律规定的基础上,他们沟通被害者和陈韦父亲,最终达成了被害者的谅解。双流区检察院也对陈韦作出了不批准逮捕的决定。
“有时候,挫折也能改变人生,也能把人变得更好。”想起自己的种种经历,陈韦觉得在最困难的时候“碰上郑检察官,很幸运”。
亲情回归之家
“出来”之后的陈韦被郑夫带到了“亲情回归之家”。
“亲情回归之家”于2013年5月,由双流人民检察院与四川棠源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共同搭建。这个关护帮教基地建立在四川棠源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内。
陈韦将在此参加为期一年的社区矫正。这一时间安排是郑夫和陈韦父亲一起商量的,一年之后,少年成年,正好可以去考驾照,将来也有谋生之技。
园林公司副总颜志刚是一名转业军人,有一种“关心娃娃”的天然使命感。浇花、护苗这样适合青少年的轻体力劳动,他都鼓励孩子们参与其中。
按照与检察院签署的协议规定,16周岁以上的涉罪未成年人将到“亲情回归之家”展开帮教,公司对其开展就业培训,提供就业工作岗位,并保障涉罪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当然,还要定期与双流区人民检察院召开联席会议、互通情况,共同研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其中,未成年人由双方共管,1800元生活补助由双方共出,生活、工作由公司安排,就业培训费由检察院承担。
截至目前,该关护帮教基地已经圆满完成了对9名涉罪未成年人的考察帮教。
从进基地到出社会,每一个孩子的转变,颜志刚都看在眼里记在心头。
今年3月,林琅打电话跟颜志刚说:“叔,我谈朋友了,今年年底可能就要结婚了。”
颜志刚顿时觉得眼眶有些发热:“孩子,你总算长大了。”
这名彝族孩子,17岁时外出找工作,被一个团伙骗去当了“马仔”——招嫖。本以为干上了正当工作,却因团伙事发老板跑路,被以组织卖淫罪抓获。多亏双流区未检科的同志了解情况后,对其做了附条件不起诉决定。
“在基地锻炼了两三年,还考了驾照。如今去其他地方工作了,还时不时给我打电话。”颜志刚对民主与法制社记者表示,每次听到从“亲情回归之家”走出去的孩子的情况都特别高兴,“他们能和其他孩子一样,享受平等健康的人生是自己最大的愿望。”
如今,林琅也马上就要成家立业了,颜志刚觉得自己的工作没白干。
自2013年5月签订考察帮教协议书后,双流检察院与四川棠源园林工程有限公司于2016年5月续签协议,肯定并巩固所取得的成绩,继续合作。
让社区矫正走向“社会一体化”
听说了“亲情回归之家”的做法,熊谋林老师专程赶到双流区进行调研。
熊老师发现,这个区位于成都市中心城区南部,在2016年撤县设区前,曾连续18年位居四川省十强县榜首,流动人口、外来人口数量巨大,刑事案件量从2007年的400余件,激增到2016年的1500余件。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总量也高居成都市前列。
而与双流区人民检察院受理审查逮捕的案件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不同,未成年人犯罪受理审查逮捕的案件数量却呈下降趋势,对未成年人提起公诉的案件数量也在减少。
熊谋林认为,上述现象是因双流区人民检察院在恢复性司法中,以“亲情回归之家”的搭台,为未成年人不起诉提供了契机,让附条件不起诉在司法实践中得以真正落实。
在得知孩子可以免去牢狱之灾时,家长们表示出最直接的惊讶与感谢。为了表达感谢之情,林琅的继父曾专程给前去家访的颜志刚做了顿烧烤。
家长和未成年人都倍加珍惜“孩子重获自由”的机会。
郑夫介绍,就涉罪未成年人案件,检察机关首先考虑的是“挽救、教育、感化”,尽可能“少捕、慎诉、少监禁”。结合检察机关对附条件不起诉实践中的经验与困惑,围绕未成年人社区矫正资源现状,双流区人民检察院开始探索一整套诉前、诉中、诉后的“社会一体化”思路。
这一思路中,除了有企业参与的“亲情回归之家”,检察院还将专业的社工组织引进到未成年人矫正工作中来。一颗红星社会服务中心和泰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参与涉罪未成年人帮教和法律援助工作,其开展的“青春无毒”“小小检察官法治夏令营”等活动,得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同。
陈韦曾开心地表示,在“小小检察官法治夏令营”活动中,自己最大的收获就是交到了两个好朋友。
参与涉罪未成年人帮教,泰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负责人彭钟希望能用“三社”联动的方式达成,即社会组织搭建平台,专业社工来进行帮教,最终实现社会对涉罪未成年人的接纳。
这一主张,得到了熊谋林教授的认同。
熊老师认为,社区矫正除了企业和专业社工组织的参与,还需要建立一个有别于成年人矫正的体系,对涉罪青少年的矫正从专项建设资金、工作人员配备、工作措施方面,开发出为涉罪青少年量身打造的体系,防止矫正对象之间的“交叉感染”,“这需要政府更多的投入”。
针对熊教授提出的问题,双流区委宣传部未成年科的黄剑维给出了回答。目前,该区正以宣传部、检察院牵头,教育局、团委、关工委等部门联动的形式,开展涉罪未成年人矫正教育活动。按省里的要求,重新打造一个更大的心理健康成长中心。
此前,这个成长中心曾整合双流区多部门力量,组成了一个专业的心理咨询团队,按照每1000名学生配备1名心理老师的比例,向轻微层次、病理层次、精神疾病层次的孩子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工作中,这些部门发现,检方、医院、学校包括社区有丰富的数据资源,如果将其整合起来,进行数据的处理和管理,并交由专业团队进行数据分析,可减少很多青少年犯罪问题。
当然,黄剑维也意识到“这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
如今,双流区检察院探索出的“亲情回归之家”模式,已经为“长期性的工作”打开了一个口子。
正像郑夫检察官说的那样:“每一次尝试,不可能尽善尽美,也不一定有万事俱备的东风,但我们选择开始,并坚持做下去。”
大墙之外的“陈韦们”,对这句话感触颇深。
用户评论
之前在电视上看过有关亲情回归之家的节目,没想到成都也有了这么好的试点项目,给社会带来了正能量。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试点太有爱了,让犯了错误的人有家可归,还能享受到法律的关怀,真的很点赞。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成都双流的检察院真心不错,这样的模式很有意义啊。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听说“亲情回归之家”主要是帮助服刑人员重拾信心,真是好办法。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种实践方式太棒了,不仅改变了犯罪者的人生轨迹,也让我们普通人学到了很多。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希望这个项目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让更多的家庭受益。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成都检察院的做法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司法的温暖。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次恢复性司法实践太有创意了,希望能坚持下去。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