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去旅游

风俗习惯渐渐渐行渐远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反过来也可以说,一方居民也赋予了这片土地独特的风俗习惯和人情世故。这是千百年来地域文化的积淀,是祖祖辈辈代代相传的习俗,是农耕文明遗留的痕迹,也是文化传承的特殊符号。可是,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人口流动性的增加,那些熟悉而浓郁的风土人情正渐渐远去,直至消失。

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风土人情,每个人心里的风土人情也不尽相同,点点滴滴,难以忘怀。闲暇时刻,也许你还能记起儿时街上货郎绵长而极具特色的吆喝声,高坡上悠扬的信天游,舞台上浓郁地方特色的戏曲,雕梁画柱的古建筑,婚丧嫁娶的古老习俗,过年时的新桃旧符及“旺火”,喜庆的红春联、大灯笼,严肃而神秘的“接神”“祭祖”仪式,充满中国情结的拜年,热闹的元宵节“社火”,家乡味道的饭菜,老人们讲的神话故事,5分钱一根的冰糕,5毛钱一瓶的汽水……无论你生长在哪里,无论你现在身在何处,也无论你多大年龄,家乡的风土人情总有一些东西会永远留在记忆深处,时不时地触动你的心灵,把你拉回过去的岁月,让你回望往日的时光。

我的家乡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数千年文明源远流长,连绵不断,深厚的文化积淀涵养了三晋文明,造就了这片热土上独特的风土人情。

山西各地风俗虽也有很大不同,但大都围绕“忠孝仁义礼智信”的中国传统文化繁衍开来。我的老家晋中一带,自古就有“崇尚知识、尊敬师长”的习俗,小时候,每家每户只要吃好饭,总要给村里的老师送,过年的时候,总要请老师吃饭,以表感激之情。学期结束,学生学习成绩要在街上张榜公布,成绩好的孩子非常自豪,别的家庭也很羡慕。村里有文化的人尤其是老人总会受到尊敬,过年的时候,他们会为大家写春联。春节晚辈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尊老爱幼之风代代相传。清明学校会组织学生到烈士墓祭奠,元旦敲锣打鼓到军烈属家里慰问。一年四季,学校会组织学生到田间参加劳动,培养他们爱劳动的好习惯。无论山西哪个地方,也无论穷富,家家户户的厨房肯定整洁有序,这和山西的“敬畏文化”有关,厨房是灶王爷待的地方,必须干干净净,以示尊敬。山西人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敬天、敬地、敬神、敬鬼,有一整套祭祀仪式,令人肃然起敬。

山西的面食名闻全国,有道是:世界面食看中国,中国面食看山西。家乡一带,有白面、豆面、荞面、莜面、玉米面、小米面、黄米面、土豆面、小黍面等,面食种类名目繁多,主要是蒸、煮、炸三类,花样百出,品种繁多。记忆深刻的,每年七月十五中元节和过春节,家家户户要做各式各样的面馍,飞禽走兽,龙腾虎跃,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再比如土豆,东北、内蒙、中原一代也种植,但是论吃法之多,毫不谦虚地说,我的家乡是首屈一指的。切成丝片块条,蒸煮烧炸,花样不下十几种,更别说还能磨成面,制成粉条,和莜麦面掺在一起,压成河捞等等。家乡日常的饮食,味道也很独特,就是现在,我也能准确而迅速地分辨出家乡的饭菜味道。实际上,美食,是人们最深的乡愁。一个人在成长的岁月中,时光会把某些味道永远烙印在味蕾上,无论去过多少地方,吃过多少珍馐佳肴,也许最怀念的,是妈妈做的家乡饭。

山西地面建筑文物丰富多彩,据老人们讲,每个村里都有文庙、关老爷庙、土地庙、戏台,大户人家的房屋建筑也很讲究,有影壁、正屋、厢房,砖雕、木雕、石雕,一应俱全,但经过战争和政治运动,大部分都遭到了损毁。我小时候见过老家的戏台和残存的大庙,斗拱飞檐,雕刻精美,特色鲜明,印象深刻。

我说的这些都是几十年前的所见所闻了。如今,飞速前进的时代列车把这些浓郁的风土人情一点一点地抛洒遗失在路上,传统习俗日渐式微,风土人情渐行渐远,它们带走了我们的乡思和乡愁,使漂泊异乡的游子怅然若失,甚至找不着回家的路,这是一种深深的遗憾,一种无法返回、无法还原的无奈。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看过的一则旧闻。1953年5月,北京市开始酝酿拆除牌楼,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与解释拆除工作的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当场失声痛哭。其妻子林徽因痛心地对当时的北京市长彭真说:你们拆掉的是800年的真古董,有一天,你们后悔了,想再盖,也只能盖个假古董了!2004年8月,“假古董”重建的永定门城楼竣工。文物学家罗哲文认为:“如果这一片古城可以存留至今,那将是世界上惟一得以完整保留,规模最宏伟、气势最磅礴的历史文化名城,就连今日之巴黎、罗马也难以企及”。我们为文化大师的执着和眼泪而感动万分,也为文物古迹的消失而感慨万千。

风土人情的远去和文物古迹的损毁,带走的不仅仅是一段过去的历史,一种曾经的记忆,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的丢失,甚至断裂。多年前,我读过龙应台的一篇文章,说的是在台北,有一天,她带85岁的父亲去听《四郎探母》,宋金交战,已是金国驸马的杨四郎,夜探宋营,跪在地上对身为宋军元帅的母亲失声痛哭:“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当听到这里时,老人家止不住老泪纵横。龙应台的父亲是一名国民党老兵,16岁离家,辗转流离于战争的炮火中。浅浅的海峡隔开了浓浓的亲情,70年过去,不曾再见到那来不及道别的母亲。想必是四郎“汉贼不两立”的处境及爱情和亲情、个人处境和国家利益无法两全并发生严重冲突的际遇,和老人家的身世颇为相似,这些剧情揭开了他深埋心中几十年的伤疤。散场后,龙应台发现,流泪哭泣的不仅她父亲一人,满座都是中年儿女陪伴而来的老人,他们都有一样的经历。一千多年前杨六郎的处境和心情,居然和这些老兵们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把一群甚至更多具有类似经历的人们紧紧地聚在一起,这就是文化的力量,跨越时间和空间。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俄底浦斯》、《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孔雀东南飞》、《牛郎织女》、《白蛇传》、《梁祝》、《孟姜女》等等这些优秀文艺作品能够传承几百甚至上千年而长盛不衰。龙应台说得好: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而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穿起来成为社会,文化是社会最重要的黏合剂。传统文化,当然包括风土人情,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每一个人,维系着整个社会的共同价值,这是一种看不见的软实力。

风土人情,穿越历史长河,镌刻岁月沧桑,积淀民族元素,传递文化符号,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势利导,古为今用,考量的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己历史文化的眼光和智慧。放眼世界,古今融合、扬长避短的成功例子,也不在少数。如果去过欧洲,你会看到,几百年前的古迹比比皆是,古老的歌剧,长演不衰,这些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化有机融合,我们看不出有哪些不协调、不自然。反观我们时下乱象,浮躁不安、道德滑坡、诚信缺失、观念扭曲、是非不分、荣辱颠倒……虽说社会转型时期,这些现象容易出现,原因也很多,但是,优秀传统文化没有得到有效传承并与时俱进、发扬光大,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许多年前,著名学者张中行张中行慕名前往天津杨村一家有名的糕点店,伙计说没有糕点,原因是没收上来好大米,张先生疑惑:普通米不也成吗,总比歇业强啊?伙计很干脆:不成,祖上有规矩。祖上规矩,这就是底线,不可突破。过去乡下提亲,先问对方家“人气”如何,口碑怎样,不好,免谈。这是一种集体认可的共识,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则。实际上是一种敬畏,敬畏祖训,敬畏规则,从而不敢越雷池一步。个人没有敬畏之心,必然无法无天;社会没有敬畏风气,必然乱象丛生。当前,中央正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及时而且必要的。任何事物,破坏极易,重建甚难,正像“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的道理一样。重塑价值观,有两个前提:一是全民形成共识;二是强有力的监督保障机制。如果这两个前提保证不了,无论多么轰轰烈烈的宣传,无论多么装模作样的走秀,都是形式主义、表面文章,都和重建的永定门一样,属于假古董。

用户评论

非想

这个题目很有意思,让我想起了我们家乡那些逐渐消失的传统节日。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淡抹丶悲伤

确实啊,现在的年轻人很多都不太了解老一辈的风俗习惯了。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丶一切都无所谓

我觉得传统节日和习俗应该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短发

每次看到一些古老的民俗活动被遗忘,心里都挺不是滋味的。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如梦初醒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人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弘扬中来。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若他只爱我。

我也觉得我们应该尊重和维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念初

现在的生活节奏太快了,很多人都没时间参加传统的庆祝活动。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荒野情趣

我希望孩子们能从小学习并参与这些传统文化活动。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那伤。眞美

真的,感觉现在的年轻人都更喜欢现代化的生活方式。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一笑抵千言

可是我们不能忘记我们的根,不能让传统文化流失。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顶个蘑菇闯天下i

我也很怀念小时候和家人一起过节的时光。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致命伤

总觉得丢失了一些东西,对生活少了些仪式感。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烟雨离殇

我经常去博物馆或者历史遗迹,希望能找到一点遗失的感觉。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坏小子不坏

以前的一些传统习俗真的很有趣,可惜现在很少看到了。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疯人疯语疯人愿

我记得小时候,每年春节都要贴春联、放鞭炮呢。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咆哮

我很喜欢看各种地方特色的文化表演,感觉很接地气。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清羽墨安

不知道为什么,现代生活中总是缺少了一点儿什么。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来自火星的我

我喜欢探索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感受他们的文化底蕴。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作业是老师的私生子

我有时候也会在家里尝试做一些传统手工艺,虽然做得不是很专业。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打个酱油卖个萌

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模板演示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备案号:滇ICP备2023006363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