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格拉纳达 雨 12~17℃
午饭后,坐车2个多小时,我们从龙达到达格拉纳达。
格拉纳达(西班牙语:Granada,阿拉伯语:غرناطة)是西班牙安达卢西亚自治区内格拉纳达省的省会,位于内华达山山麓,达若河和赫尼尔河汇合处。“格拉纳达”是石榴的意思,西班牙国会和国旗上的石榴就源于此。
在历史上,格拉纳达是欧洲地区伊斯兰国家的最后一个堡垒。如今的格拉纳达以摩尔人王宫阿尔罕布拉宫为世人崇敬,这座融汇着穆斯林、犹太教和基督教风格的著名历史古迹,使格拉纳达市成为西班牙一个文化和旅游热点。
阿尔罕布拉宫入口处的示意模型
13世纪,穆斯林家族内斗与基督教国王扩张,穆斯林势力在伊比利亚半岛减弱。最后堡垒是纳萨利王国,由默罕默德一世建立,以机智外交保持独立。1238年(咱元朝末期),苏丹将宫廷设在萨维卡山峰的城堡旧址,即阿尔罕布拉宫起源。阿尔罕布拉宫为堡垒式建筑,易守难攻。后扩建成复杂城市建筑,集居住、娱乐、行政、宗教等功能于一身。
摄自画册《格拉纳达的阿尔罕布拉宫》
从公元十五世纪起,格拉纳达的纳萨利王国进入内政动荡时期,逐渐丧失疆土,并且不断受到敌人的侵扰,国力式微。1492年,不敌天主教双王军队的严酷围攻,苏丹博阿迪尔投降,在1492年将城门钥匙交给了天主教双王,后者原封不动地保存了阿尔罕布拉宫,作为其胜利的象征。正因如此,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宏伟宫殿群才得以保存至今。1984年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994年该遗产又补充加入了阿尔贝辛区。
网络图片
《孤独星球》评选出世界最值得去的500个地方,阿尔罕布拉宫曾排名第九,它给出的评价是“这是西班牙最美丽的纪念碑”。
摄自画册《格拉纳达的阿尔罕布拉宫》
偌大的王宫,如同迷宫,我们只能跟随着官导向前走。
通过几何状的绿植走廊,绿色侧柏为墙,以往在欧洲的王宫和达官的豪宅花园中看到过。这是十三世纪修的一个花园,称为“杰拉纳里夫”。
在走廊的“窗户”中,能瞥见王宫的一角。
渐渐的,王宫展现在眼前。
首先我们进入的是阿尔卡萨瓦城堡,这是阿尔罕布拉宫城的监控中心。
“阿尔罕布拉”为阿拉伯语,是“红堡”的意思,眼前土黄色的建筑群就是这座摩尔王国的红堡。
路过圣母玛利亚教堂(Iglesia de Santa Maria),建于16~17世紀,朴素的外观,外墙上这细致的花纹就显露出摩尔的风格了。
不管是在阿拉伯还是基督教文化中,狮子被视为百兽之王,常用来比喻帝王、英雄等。这表明狮子在人们心目中不仅是一种动物,更是一种象征,代表着权力和威严。这狮面浮雕应该是前后几茬统治者王权的标记吧。
这是卡洛斯五世国王宫殿。卡洛斯五世( Carlos V ,1500-1558年)是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王朝的开国君王,并于在位期间将西班牙打造成了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帝国。他是 "天主教双王"的孙子,在综合考虑种种因素后他决定在这里建造属于自己的皇宫。
宫殿设计由西班牙托雷多建筑师佩德罗·马丘卡(1490-1550)主持,其风格受文艺复兴影响。卡洛斯五世宫殿宏大,外墙四边形,中央庭院环形。1527年动工,但马丘卡去世导致工程未完成。此时,卡洛斯五世忙于政治斗争,无暇顾及建造。直至20世纪,宫殿才被改建为博物馆。
从美酒门(Puerta del Vino)走向纳萨利宫殿。
这是一座建筑群,原来仅供苏丹极其家人和近臣使用,在历代纳萨利统治者不断进行的改造工程中,它的用途和功能也在发生变化。
这里又是一片开阔地,有绿植,有围墙。
沿着这条通道走。
由此进入到梅苏瓦尔厅。
梅苏瓦尔厅为育苏夫一世和穆罕默德五世在14世纪装修的议政厅。纳萨利王朝时,厅内四根大理石柱支撑穹顶,采光窗引入自然光。
15世纪末,天主教双王占领后将其改造为天主教礼拜堂,改变了布局,加盖楼层,开凿窗户,并拆墙安装合唱团栏杆。16世纪,卡洛斯五世再次调整装饰,布置浮雕与花砖,并添加纹章标志。
抬头,精美的廊柱顶部。
仰头,繁复的屋顶天花板。
这个墙面装饰是查理五世时期的,欧洲的王权标记和伊斯兰风格的对称花纹融为一体。
中央柱子顶端是立方体设计,这些柱子是在纳萨利艺术的辉煌时期修建的。格拉纳达王国的格言警句出现在柱子的冠顶上,白底蓝字的搭典雅优美。对称的几何图案和植物花卉图案同样出现在柱头上。
这楼上是举行仪式时,合唱团站立的地儿。
脚下是镶嵌着青花瓷和五彩瓷的地板。
窗外是绿植和回廊。
这是梅苏瓦尔宫的瓷砖贴面。
梅苏瓦尔宫的装饰瓷砖是在天主教双王入住阿尔罕布拉宫后下令进行的改造工程中添加的,由皈依天主教的穆斯林工匠设计完成。使用了星星图案、条带和阿拉伯语铭文一起组合构成摩尔风格构图。采用了蓝色、黄色、绿色和白色等多种颜色,鲜明醒目。
在梅苏瓦尔大厅可见彩色瓷砖装饰墙,这是由摩尔人工匠于16世纪创作,设计基于十字和星星,体现伊斯兰建筑传统并融入新元素。这既是对伊斯兰建筑遗产的致敬,也彰显新王权在阿拉伯宫殿中注入基督教艺术的意愿。
船厅内宽阔,与科马莱斯庭院相通,有钟乳状石膏雕饰的拱门。平面长方形,两端有侧厢房。墙壁下半段彩色瓷砖装饰,上半段石膏浮雕点缀,天花板为木质半圆结构,用了8千多块香木,带有对称交织的几何图案。
我们进入到王位厅,这是由育苏夫一世下令修建的,是这个宫殿中最重要的房间,它代表了苏丹的最高权力。苏丹坐在王位上,主持纳萨利王朝的官方活动,接见外国使节。
王位厅将功能性建筑元素和多种装饰细节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具有浓郁阿拉伯风情的各类精美装饰元素的重重叠加,制造出万花筒般让人眼花缭乱的效果,在给人带来视觉冲击力的同时,增加了空间的纵深感和层次感。
官导在讲解
注意此处中间的一段铭文,其中含有纳萨利王国的一句名言:"真主是唯一的胜利者",体现了伊斯兰建筑的宗教色彩。
王位大厅装饰登峰造极,其方形木质屋顶由七块对称板块构成,象征七重天。工匠们巧妙拼接木块,形成多层次立体结构,代表伊斯兰教徒信仰的七重天通往真主乐园。
穹顶的中央是一个钟乳状结构的小圆顶,虽然体积不大,但装潢十分精美,精雕细琢,它象征着古兰经中描述的美天堂。
数百年来的踩踏,地面上的花纹图案还是非常清晰。
接着,我们通过眼花缭乱的帕提欧(Patio)柱廊进入到狮子庭院。
进入庭院前,没忘了头顶上的精彩。
狮子宫殿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纳萨利宫殿建筑,于十四世纪末动工。这一规模宏伟的建筑工程体现了苏丹穆罕默德五世统治下的格拉纳达处于政治开明和文化璀璨的繁荣时代。
狮子庭院(简称“狮庭”)四周都是这柱式回廊。
简单而抽象的图案无限运用到产生无穷无尽的变化,创造出最为复杂的形式。
狮庭是一个经典的阿拉伯式庭院,也是一个摩尔式帕提欧的经典之作。两条水渠将其四分,水从石狮的口中泻出,经由这两条水渠流向围合中庭的四个走廊。
走廊由124根纤细的柱子架设,拱门及走廊顶棚上的拼花图案尺度适宜且相当精美。
拱门由石头雕刻而成,做工精细、考究。同样,走廊顶棚的木工手艺也极其精湛。由于柱身较为纤细,常常将四根立柱组合在一起,这样既满足了支撑结构的需求,又增添了庭院建筑的层次感,使空间更为丰富、细腻。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很容易放松精神和调整个人心态。
狮子庭院/宫殿其名就来自于这狮子喷泉。狮子喷泉由十二头白色大理石狮子守护,围绕喷泉排成一圈,喉中喷涌泉水。在穆斯林文化中,水象征生命和起始终结。喷泉狮子形态各异,脊背上是十二边形喷泉座,刻有宫廷诗人伊布恩·萨姆拉克的赞美苏丹诗句,暗示水力系统巧妙设计。
12头狮子的数目并不是随意的,根据阿拉伯传说,国王所罗门的宝座就是由12头狮子托举着的。由于《古兰经》禁止采用动物或人的形象作为装饰物,所以在阿拉伯艺术中,这种用狮子雕像来支撑喷泉的做法是很令人称奇的,可将其理解为君权和胜利的象征。
在狮庭,同样可以看到与中世纪修道院相似的回廊,它按照黄金分割比加以划分和组织,全部的比例及尺度都相当经典。
不得不叹服如此的精美(请谅解这词儿用太多了)。
这是地上喷水池,中间是喷头。
从狮子庭院出来,穿过三扇大门,就是国王大厅。
走进国王大厅就被屋顶繁复的天花板所吸引。
后人推测国王厅是庆典场所,因奢华装饰,历史上多次整改修复。拱顶设计、双重拱门显精湛艺术。墙壁瓷砖贴面,纳萨利王朝盾徽浮雕、苏丹王诗歌篇章美化空间。设计元素丰富,灵感源自植物花朵,逼真度高。受基督教城市艺术家影响,如托雷多艺术家,因苏丹王穆罕默德五世与佩德罗国王之间的友好关系,文化交流频繁。
穹顶被鞣制过的皮革覆盖住,这些皮革被用作绘画的布。画中有宫廷的生活场景。
这幅画下面是三个贵族在对话。
我们在这样的回廊里兜了一圈。
我们进入到两姐妹厅。纳萨利王朝的装饰风格,在这个布满石膏浮雕和彩色瓷砖的空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这里因其精美的装饰,一直被作为住宅使用。
抬头仰望。
两姐妹大厅的穹顶主要由八角星星构成,为伊斯兰建筑中常见结构。星形设计基于毕达哥拉斯定理,展现数学美感,多层面扩张,创造立体纵深与动感。大厅接收自然光,光影游戏增添活力与动感,产生多变美学效果。
手工艺人强调穹顶与苍穹近似,引发对天界的向往,富含宗教涵义。
位于两姐妹大厅北面的正方形小房间,拥有对外部花园和格兰纳达市的绝美视野,被称为琳达拉哈眺望台。
从窗户射入的自然光加强了眺望台的轻松氛围。从那里可以眺望到一个美丽的庭院,让人心旷神怡。
这里曾是苏丹宠妃的休闲场所,其名源自阿拉伯语,意为“Aixa之家的眼睛”。其窗户设计独特,装饰有藤蔓般的阿拉伯语铭文。
屋顶覆盖木材框架,镶嵌彩色玻璃,反射阳光,增添空间美感。
墙面下段以彩色瓷砖和白色石膏浮雕形成鲜明对比。置身其中,美景令人忘却尘世烦忧,尽享大自然宁静。
这是官导给我们的复原图,简直是美轮美奂。
从窗户里看到外面林达拉哈庭院的景色。
当卡洛斯五世已经占领了狮子庭院和阿尔罕布拉宫北墙之间宽广的空间并推动了对建筑的改造政策后,林达拉哈庭院就取代了穆斯林建造的园林。这个庭院主要是为卡洛斯五世休息和沉思提供一个舒适自在的环境。
屋内的这块铭牌说明这里是美国19世纪最著名的作家华盛顿·欧文(Washington Irving 1784-1859年)居住过的地方。
他写了有关阿尔罕布拉宫的故事(1829)
欧文,这位美国人,对西班牙情有独钟。在他之前,西班牙鲜为人知,即便在欧洲也仅是边缘之地。作为公使,他遍游西班牙,更在阿尔罕布拉宫逗留了三个月之久,撰写了大量文字,向欧美传递这片土地的魅力,开创了独特的历史文学。此前,美国尚未拥有自己的文学,读者多依赖英国或欧洲的文学作品。
网络图片
在窗户里俯瞰
阿尔贝辛区。其实,在15世纪末后,阿尔罕布拉宫建筑物开始荒废。直到1828年,在斐迪南七世资助下,经建筑师何塞·孔特雷拉斯与其子、孙三代进行长期的修缮与复建,才恢复原有风貌。
我们走下楼来,庭院里果实累累。
接着。我们来到帕塔尔宫。
1302年,穆罕默德三世登基纳萨利王朝,与费迪南四世签休战协议,稳定格拉纳达局势,并入侵非洲北部。他虽想推动穆斯林联盟,但眼疾和兄弟阴谋致其七年退位。尽管在位短暂,王朝建设和城市改建未受影响,且建清真寺。清真寺工程推动帕塔尔宫建造,"帕塔尔"意为"大门"。
王室住宅在北墙,经历改革扩建。周围还有纳萨利领导人建筑,如育苏夫三世宫殿。天主教双王胜利后,变为要塞司令住处。穆斯林建筑多被毁,仅阿尔罕布拉宫等保留。
20世纪起,管理机构收购帕塔尔宫土地,恢复建筑群特色,整合遗迹,使宫殿成高审美价值建筑群。现所见为修复后成果。
这儿是圣玛利亚教堂。
在离开阿尔罕布拉宫时,我在想,在500多年前的1492年,博阿迪尔投降,将城门钥匙交给了天主教双王后,从宫中出走,成为了他的臣民所唾弃的罪人。若非如此,即“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话,我们还能看到如此辉煌的世界遗产吗?这其中有是非对错吗?
接着我们city-walk在阿尔拜辛区。
阿尔贝辛区( Albayzin )是格拉纳达的一个区,保留了狭窄而蜿蜒的中世纪摩尔街道。1984年与阿尔罕布拉宫一同列为世界遗产。
鹅卵石铺就的街道中隐藏着众多带花园的大宅子。
蜿蜒狭窄的街道曲径通幽,这浓浓的异域风情,是再完美不过的步行之地了。
这里曾经是摩尔人在伊比利亚半岛最后的居住地。
这里再说一下摩尔人,到底是个什么民族呢?这个称呼的由来源于公元八世纪初,伊斯兰教传入北非,711年,北非人渡过直布罗陀海峡到伊比利亚半岛试探性地打了一仗,结果当时西班牙的西哥特王朝就溃不成军。同年,一个柏柏尔将军带领了一支柏柏尔人(北非民族,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队伍和一些阿拉伯人正式占领了伊比利亚半岛南部,开始了西班牙长达800年的伊斯兰教统治历史,这些柏柏人以及阿拉伯的混合民族统称为摩尔人。
看起来很复杂,其实只要记住,摩尔人的信仰是伊斯兰教就可以了。
其实说到伊斯兰教800年的统治时间也是不准确的,从公元8世纪初,到13世纪初,整整500年,是全盛时期。到1212年往后,也就只剩下格拉纳达王国这一小块地盘了,延续了两个多世纪,阿尔罕布拉宫是他们最后的堡垒。
在这里,我们仿佛被带入了中世纪的世界,这里的每一块石头、每一道门廊,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阿尔拜辛区见证了摩尔人与西班牙人之间的文化交融。这里的建筑风格独特,既有摩尔人的精致与细腻,又有西班牙人的豪放与大气。这种独特的文化融合,使得阿尔拜辛区成为了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
我们来到一处平台——圣尼古拉斯观景台,这里可以眺望阿尔罕布拉宫。
然后,再返回到这古老的街道上。
这家橱窗里挺红火。
晚饭后住进酒店,这是酒店里的足有两层楼高的巨幅相片,左边为阿尔罕布拉宫,右为阿尔贝辛区。
后记: 我们是手持这纸片,通过工作人员的扫描进入阿尔罕布拉宫的。
请华为手机翻译一下,得知这张纸称为“格拉纳达卡”,还是记名的(我的名字当做罗马数字了)。应该是游览格拉纳达的通卡,包括其它景点和市内交通,三天内有效,可惜了,我们才待了几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