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攻略游记

乌兹别克斯坦之旅 9:古尔阿米尔陵墓,帖木儿建筑艺术的精髓斯坦乌兹别克斯坦

中亚

旅行

古尔阿米尔陵墓,帖木儿建筑的精髓

古尔埃米尔陵墓位于帖木儿古城西南部,是乌兹别克斯坦最宏伟的陵墓,是帖木儿大帝和帖木儿王朝早期众多男性家族成员的埋葬之地。它不像比比哈努姆清真寺那样高大宏伟,不像夏伊辛达清真寺那样永恒独特,也不像乌鲁格贝克经学院那样学术性十足,但它浓缩了帖木儿时代建筑的所有标志性元素,堪称帖木儿建筑艺术的杰作、精髓和典范代表。

沿着雷吉斯坦广场南侧的雷吉斯坦大道向西南方向行走,很快便会来到一片开阔的公园式广场区。放眼望去,一栋居民楼的外墙装饰着苏式彩绘壁画,具有浓郁的乌兹别克民族特色。壁画中的很多元素都是乌兹别克斯坦的代表元素。

继续前行,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孤零零的建筑,这就是鲁霍博德陵墓。鲁霍博德是帖木儿尊敬的老师。陵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380年,可能是撒马尔罕现存最古老的遗迹之一。不过,建筑内外几乎没有瓷砖装饰,砖墙外墙十分简朴。

陵墓建筑平面为方形,四边形墙体通过鼓面过渡至穹顶,过渡区结构原封不动地呈现在鼓面外侧。四边形墙体以角拱分隔,过渡区由四个交替的角拱和四个盲拱组成,将方形平面转化为八边形,再通过交替的次角拱和窗户转化为六边形,并以穹顶为支撑。此结构为当时建筑的经典范例。

雷吉斯坦大道尽头的十字形环形路中央矗立着帖木儿阿米尔纪念碑。与塔什干的帖木儿大帝骑马塑像不同,这里的帖木儿大帝身着貂皮大氅,手握弯刀,稳稳坐在宝座上,双眼微眯,眼中看到的是帖木儿王朝在这座城市留下的诸多辉煌的历史遗迹。

这里也是游客和当地人都喜欢去的景点,相比于塔什干的帖木儿,这里的帖木儿似乎更加“亲民”。

古尔埃米尔陵墓位于鲁哈巴德陵墓南面,其矗立在用彩色瓷砖装饰的巨鼓上的尖塔、门廊和肋状圆顶在天际线上熠熠生辉,肋状圆顶的蓝色瓷砖贴面散发着赏心悦目的视觉魅力。

这座陵墓最初并不是帖木儿为自己准备的。这座建于1401年之前的建筑原本是一所宗教学校。帖木儿最宠爱的孙子、原定继承人穆罕默德苏丹在1402年7月安卡拉之战中因伤重去世后,被暂时埋葬于此。帖木儿随即下令为其修建一座正式的陵墓,并附设一所宗教学校和一座清真寺。1404年帖木儿从战场返回撒马尔罕时,对古尔阿米尔陵墓的规模并不满意,便下令重建整座陵墓。伊斯法罕建筑师穆罕默德·伊本·马哈茂德在十天内就完成了设计任务。根据访问撒马尔罕的西班牙大使克拉维霍的记载,1404年10月30日,他被邀请到宗教学校参加庆祝陵墓落成的宴会。 我们现在看到的陵墓肯定就是在那个时候建成的。

1405年初,帖木儿在前往中国明朝的途中意外去世,在将他的遗体运往沙赫里萨布兹的途中,大雪封路,帖木儿只好葬于此。后来,帖木儿王室的男性后裔大多葬于此(女性后裔则葬于沙赫辛达陵墓群)。1434年,帖木儿的孙子、沙鲁的长子、时任撒马尔罕总督的兀鲁伯完成了经学院的修建,并将建筑群进一步改造为帖木儿家族和王朝的陵墓。

根据建筑群的修复规划,院落北侧有门廊,东侧有经学院,西侧有托钵僧宿舍,南侧有王陵。目前只修复了门廊和王陵,经学院和托钵僧宿舍仍是一片废墟。由于乌鲁伯格寺经过扩建,目前无法确定帖木儿最初建造的建筑究竟是哪些。

陵墓庭院入口处,矗立着一座高大的屏风式(pishtaq)门廊。与比比哈努姆清真寺和兀鲁伯经学院的敞厅门廊相比,这座门廊更强调垂直比例,而且要浅得多。它缺少前两者的宏伟和厚度。这种比例的设计更具有波斯风格。

门廊的屏风区被方框和尖拱框划分为数条装饰带,以几何花卉或星形图案为主。框外的窄装饰带上布满了长满叶子和花朵的弯曲藤蔓。拱肩的装饰最为精美,白色和蓝色藤蔓交织在一起,抽象与写实相得益彰,拱肩上还有一条精美的纳斯赫书法铭文装饰带。

穹顶上的蜂巢/钟乳石吊坠(muqarnas)非常精致,代表了帖木儿时代的精湛工艺。从穹顶中心向外辐射的花束就像孔雀展开的尾羽一样美丽。相邻的蜂巢状凹龛的图案交替出现,营造出动态而复杂的视觉体验。

门廊入口处的门洞刚好可以框住陵墓的蓝色肋状圆顶。请注意尖拱的垂直造型和模仿乌孜别克木结构建筑风格的细长传统柱子。

根据建筑群平面复原图,庭院南侧的建筑为皇家陵墓及其毗邻建筑。皇家陵墓本身呈八边形,每边宽约9米。十字形墓室两翼宽约5米,由中央方形空间向外突出;下方为十字形地下墓室,与上层方形空间相等。上层墓室正门在东侧边廊,地下墓室入口在陵墓建筑外。

乌兹别克族斯坦_乌兹别克斯坦_斯坦乌兹别克斯坦

南侧建筑两侧各有一座宣礼塔,宣礼塔外侧由釉面砖和哑光烧制砖构成醒目的螺旋图案,绿色图案为几何库法体书法铭文。这种螺旋图案装饰带设计是帖木儿时代建筑中最特殊的设计之一。

鼓形建筑上装饰着巨大的库法体书法铭文,几乎没有过渡,直接从八角形的主体升起,支撑着上方巨大的凹槽穹顶。穹顶底座和像腰带一样的宽鼓形建筑之间,被几道镶嵌的钟乳石飞檐隔开。

肋状穹顶,外覆蓝色琉璃瓦,高33米,其横截面呈球状,有肋状凸起,略微向外凸起,呈现出帖木儿建筑的典型轮廓。在介绍比比哈努姆清真寺时,我们已经详细分析过设计师在设计肋状结构时所进行的精妙几何计算。

帖木儿建筑采用双壳穹顶结构,这也是为什么会出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标志性凸肋穹顶。根据皇家陵墓的南北剖面图,室内穹顶最高处距方形空间地面26米。虽然半球形穹顶只从鼓基处升起,但依然比比比哈努姆清真寺的祈祷大厅高出不少。砖砌穹顶的外壳由牛腿支撑成凸曲线,外层穹顶由暗藏在内部的垂直木框架支撑在内层穹顶上。这种巧妙的结构体系既满足了外部高度的要求,使建筑显得极为宏伟,又保证了内部空间的协调比例。双壳穹顶能在这种地震多发地区保存下来,本身就证明了帖木儿建筑师的技术能力。

陵墓建筑的北侧和西侧各有一个大型开放式大厅(iwan)。

陵墓建筑东侧有侧廊,可进入王陵,侧廊内主要展示与帖木儿相关的背景资料,包括帖木儿的肖像、古尔阿米尔陵墓的复原模型等。

皇家陵墓内部装饰极其华丽,没有东方陵墓的阴郁之感。伊斯兰陵墓也有集会礼拜的功能,特别是圣人的陵墓,是穆斯林争相朝觐、祈祷的地方。室内有数具大理石或玉石棺材,但棺材其实是空的,他们真正的遗骸埋在地下室的棺材里,这也是伊斯兰教的传统。其中,正中的深绿色玉石棺材属于帖木儿。此外,还有帖木儿的重要参谋、精神导师赛义德·巴拉卡、沙鲁之子兀鲁伯(绿色)和帖木儿之子沙鲁的棺材。

内部墙裙由模仿釉面砖的六角形雪花石膏板组成,上部为蜂窝/钟乳石图案,后面是刻有纳斯赫文铭文的浅蓝色装饰带。

许多装饰图案都是用蓝色和金色绘制在压制或模压的混凝土纸上,表面则采用非常复杂的珠宝浮雕镶嵌技术覆上金色装饰,使得内部犹如一座金碧辉煌的镶金宫殿。

室内四个尖拱龛顶悬挂着精美的蜂巢/钟乳石坠饰,上面还布满了精致细腻的珠宝浮雕和金镶工艺,精致的细节展现了当时工匠极高的技术水平。

内部四边形墙体通过四个斜拱和四个盲拱过渡到内穹顶底部,这一经典设计在介绍比比哈努姆清真寺和夏伊辛达陵墓时已经详细分析过,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据说,陵墓地下室中帖木儿的真棺外侧刻有诅咒铭文,大致意思是,任何人在今生或来世打扰帖木儿,都将遭受痛苦和死亡。1941年,在斯大林的授意下,帖木儿的真棺被打开,人类学家根据帖木儿的遗骸复原了他的头颅。陵墓打开后仅一个月,希特勒开始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诅咒应验的传闻便在撒马尔罕广为流传。但其实,这些只是旅游从业者夸大的传说。

位于古尔阿米尔陵墓东南不远处的阿克-萨拉伊陵墓也值得参观,其外观虽然朴素,但内部装饰精美华丽。

陵墓内部采用巧妙的斜拱顶系统,将内部空间整合成统一的垂直构图。这种设计是帖木儿建筑中最重要的创新,可能源于早期在矩形空间上采用水平拱顶的实验。

在这里,传统的方形房间被扩展为一个十字形的空间,通过加宽两边的壁龛,四个宽大的拱门横跨壁龛,另有四个拱门横跨中央的方形空间。

四座拱券横跨中央方形空间,形成一个较小的四边形截面,内有传统的四角拱体系,上方为八角形、六角形截面和穹顶。肋拱与角拱之间的空隙用小面彩绘灰泥填充,因此得名网状角拱。

与需要覆盖的方形房间相比,拱顶本身的体积可以大大缩小,因此重量也相对较轻。与西方哥特式建筑一样,负荷集中在几个点上,而不是整面墙体上,因此可以在墙上开设窗户、安装楼梯,或者开设其他附属房间。

内部拱顶较浅,与早期陵墓不同。每个壁龛都有一个带小圆顶的十字拱顶,但中央方形空间被支撑低圆顶的十字拱门简化。大量浅角拱,如扇形或贝壳形元素,通过同样浅的蜂窝/钟乳石状垂饰逐层下降,最终与下壁融合(全部由彩色灰泥制成)。角拱拱顶网络营造出非常不同的视觉效果,使阿克萨拉伊陵墓成为撒马尔罕众多古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帖木儿时代的建筑大多在规模和宏伟程度上都下了很大功夫。强调垂直构图的倾向在帖木儿建筑中尤为明显,并开始与大面积色彩鲜艳、生动活泼的墙面相结合,从而产生了一种新的动感形式。帖木儿建筑风格也成为其后波斯萨法维王朝、奥斯曼帝国和莫卧儿帝国的灵感来源。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模板演示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备案号:滇ICP备2023006363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