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攻略游记

鼓浪屿 中国第一位来自鼓浪屿的体育教授!鼓浪屿住宿团购

一百年前,鼓浪屿上有一个胆大活泼的孩子,几乎走遍了整个鼓浪屿。你也许想不到,这个孩子就是鼓浪屿第一位华人体育教授——马有涵。今天,我们跟随鼓浪屿口述历史学会会长黄昌洽,听他讲述马有涵传奇的一生。

鼓浪屿日光岩脚下

黄家花园东侧

麻友汉体育场绿树成荫

体育场大门对面的小广场

一尊全身铜像矗立

▲鼓浪屿上的马约翰雕塑

雕像五官立体,面容慈祥。

微笑着望着不远处的体育场

这个雕塑的原型

他是“中国现代体育之父”

——新中国第一位体育学教授马友涵

去过鼓浪屿的游客都听说过马友涵,但大多数人对他知之甚少。其实,马友涵教授是我国体育界的元老,是现代优秀的运动员,也是著名的体育教育家。在黄昌切的口述中,马友涵传奇的一生如电影般一帧一帧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在鼓浪屿锻炼强健体魄

“因为名字和长相听起来有点洋气,马友涵经常被人误认为是外国人。其实,他是混血儿,是厦门本地人。”黄昌洽说。

马友涵1882年出生于鼓浪屿,幼年父母双亡,他和哥哥过着孤苦伶仃的生活,13岁在亲朋好友的资助下进入鼓浪屿小学读书。

▲著名体育教育家马友涵

鼓浪屿有海有山,没有父母管教,马友涵是个性格坚强、胆子大的孩子。他从小就敢独自下海游泳,带头爬树爬石、捡鸟蛋、挖洞穴……“在有些人眼里,这孩子有点‘野’,但他却由此练就了强健的体魄。相关资料说,他身手敏捷,反应灵敏,跑起来如风。”黄长洽说。

▲20世纪50年代,马友涵在清华大学骑自行车。

马友涵在《我是如何获得健康的》一文中写道:“我生长在福建省鼓浪岛,一个山环水绕的地方。童年时代,优美的自然环境对我的身体和智力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我经常和其他小朋友在山里奔跑、跳跃、爬树、钻洞穴,特别喜欢在海边玩水……我常常天黑才回家。全面的体育锻炼、新鲜的空气和阳光为我健康的身体奠定了基础,丰富了我对大自然的基本认识。”

更何况鼓浪屿是中西文化的交汇之地,网球、板球、足球、曲棍球等许多西方现代体育项目都传入这里,成为岛上学生的日常运动。在鼓浪屿浓厚的体育氛围的熏陶下,马友涵从小就成为一名运动员。

打赢“国际赛事”

极大鼓舞了中国人民的雄心壮志

1900年,18岁的马友涵小学毕业,离开家乡前往上海,22岁入读圣约翰大学预科。

在上海圣约翰大学的七年学习期间,马友涵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敏捷的技术让他很快在运动场上脱颖而出,成为学校足球、网球、棒球​​、田径队的主力队员。

“他特别擅长中短跑,像100码、220码、880码、1英里等项目,只要他参加,别人就只能争夺第二名,他已经连续7年保持这些项目的冠军。”黄昌洽说。

▲西南联大篮球队合影(后排左一为马约翰)

1905年,上海举行“万国运动会”,许多外国运动员参赛。马约翰报名参加一英里赛跑,这是观众最期待的项目。据说,当天就有5000多名观众。

马友涵与另外63名选手同场竞技,其中有4名日本选手和一些欧洲选手。比赛非常激烈。当距离终点还有400码左右时,马友涵开始发力,全场中国观众为他加油。最后,马友涵以领先第二名50码的优势夺得冠军。马友涵立刻成为赛场上的明星,观众集体高呼“约翰,中国;约翰,中国”,高高举起他绕场走,这确实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正是这场“高能”的比赛,让他意识到体育运动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凝聚、增强爱国情感。从此,20多岁的他立志要通过体育报效国家。

鼓浪屿_鼓浪屿住宿团购_鼓浪屿旅馆团购

▲1921年清华大学网球队,左一为马约翰。

很多大师都被他“否决”了

1911年,马友涵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但他认为保持健康身体的关键在于防病而非治病,于是决定投身于现代体育事业。1914年,马友涵进入清华学堂(1928年改名为清华大学)担任化学、体育助教,开始实现自己的体育梦。

▲清华大学马约翰雕像。

1920年,马友涵开始担任清华大学体育科主任,他制定了严格的体育考核“五考”,不及格者不得毕业,体育成为一门“否决”学科。

▲马友涵给学生上体育课。(图片来自中国文史出版社《追忆马友涵》)

国学大师吴宓在清华读书时,各科成绩优异,但因跳远不及格,被马友涵“留校察看”半年。补考合格后,马友涵准许他毕业并出国留学。从清华毕业多年后,作家梁实秋对体育考试心有余悸。当年的游泳补考,他拼尽全力游完了全程,终于赢得了马友涵的认可。

▲马友涵指导学生跑步。(图片来自中国文史出版社《追忆马友涵》)

在清华大学任教期间,马友涵曾赴美国斯普林菲尔德大学深造,期间撰写了《体育的迁移价值》、《我们应该知道的体育知识》等论文。马友涵对体育有着独到而超前的见解。他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体育最重要的作用是培养人格,补充教育的不足,教你关注自己,培养拼搏精神,承担责任,帮助别人……体育是培养人格的最好工具。”这样的说法,至今仍令人耳目一新。

▲20世纪60年代,马友涵与青年教师一起备课(图片来自中国文史出版社《追忆马友涵》)

“新中国最健康人”

除了教书育人之外,马友涵还致力于民族体育事业。1930年,马友涵担任参加远东运动会的中国运动员总教练;1936年,他以中国田径队总教练的身份率领中国田径队参加在柏林举行的第十二届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玉汉两度当选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1956年10月,当选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主席。两届全运会均任总裁判长。

▲图自《追忆马约翰》(中国文史出版社)

“新中国最健康的人”,这是毛主席当时对马玉涵的褒扬,他也被誉为“我国体育界的一面旗帜”。

经常锻炼身体、注重生活规律的马友涵,冬天不怕冷,夏天不怕热。“曾经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一年冬天,一个女学生不相信马友涵在寒冷的北京不用穿毛衣,就和别人打赌,如果他真的不穿毛衣,就输2斤苹果。结果,马友涵解开衣扣,让大家看他真的没穿毛衣。那个女学生只好认输,去买了2斤苹果给大家吃。”黄昌洽说。

▲马约翰晨练

1958年,已经76岁高龄的马友涵,还与中年老师组队夺得了北京市网球双打冠军;80岁时,马友涵依然坚持白天工作八小时、晚上工作两小时,用行动诠释着“为祖国健康奋斗五十年”的体育精神。

▲马友涵与弱势班学生探讨体育与健康的关系。(图片来自中国文史出版社《追忆马友涵》)

在马友涵的言传身教下,“没有体育就没有清华”成为至今激励着清华学子的精神。在马友涵的家乡厦门鼓浪屿,他的体育精神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厦门人。在厦门,人们热烈纪念马友涵。

▲鼓浪屿马友汉体育场(图片来源:鼓浪屿公众号)

从鼓浪屿马约翰体育场门外最早为他树立的雕像,到后来修建的马约翰纪念广场,再到马约翰体育场大门斜对面重建的全身雕像和由中华路5号改建的“马约翰纪念馆”……岁月流逝,但马约翰报效国家、为国培养人才的体育精神却历历在目。

▲清华的体育传承

我仰望过你看过的星空

百年时空我们再相见

对于马友涵来说,鼓浪屿的“孩子”

你有什么要说的?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模板演示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备案号:滇ICP备2023006363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