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攻略游记

分享 | 敦煌服饰文化论坛一:中国敦煌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敦煌中国国际旅行社

2018年6月6日下午,“敦煌服饰文化论坛”在北京服装学院艺术楼二楼圆桌会议厅举行。会议由北京服装学院副教授王子懿主持。“敦煌服饰文化研究与创新设计中心”名誉顾问常沙娜先生、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赵胜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黄正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杨建军、北京服装学院副教授谢菁等先后作专题讲座。最后,“敦煌服饰文化研究与创新设计中心”主任、北京服装学院教授刘元峰作总结发言。论坛内容概括如下:

《敦煌服饰文化论坛》讲义(上)

中国敦煌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常莎娜

国际著名敦煌艺术及艺术设计研究专家,富有开拓精神的当代工艺美术教育家。

主持人:

飞马东来,阳关西出,千百年来滋养着敦煌的大美。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们,大家下午好!今天下午是敦煌学术论坛专题。(出席嘉宾)

1941年,国民党老将于右任先生在《敦煌志》一首诗中写道:“自思伯先生久去,东西窟亦悲;敦煌学名扬天下,中国学人知否?”三年后,1944年,在常书鸿先生等人的努力下,开始修筑保护洞窟的围墙,正式成立了敦煌研究院,开始了敦煌石窟艺术文化的保护和研究工作。当时的条件还相当艰苦,但一代又一代的敦煌人留在了敦煌,守护敦煌,研究敦煌,传播敦煌。在这些可敬的敦煌人中,有一位姑娘,虽然她已经年逾八十,但在我心中,相信在大家心中,她依然是那个梨树下扶着树枝的姑娘。 她少年时代在敦煌长大,跟随父亲学习敦煌壁画艺术,从此一生致力于研究和推广敦煌艺术。因为她和敦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敦煌艺术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所以人们亲切地称她为“敦煌之女”。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已经知道她是谁了,她就是大家敬爱的常莎娜女士。其实大家对常先生已经很熟悉了,不过按照流程,还是请允许我简单介绍一下常先生。

常沙纳先生是著名的艺术设计教育家、艺术设计师、教授、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他年少时曾随其父亲、著名画家常书鸿先生在敦煌学习临摹历代敦煌绘画艺术。1948年赴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美术学院学习。1950年回国,先后在清华大学建筑系、中央美术学院应用美术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染织艺术设计系任教,培养了大批优秀学生。其中包括如今的刘元峰、张雪梅等老师。这些学生后来都成为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界的中流砥柱。常先生是国内外著名的敦煌艺术和艺术设计研究专家,也是一位具有开拓精神的当代艺术教育家。 20世纪50年代起,参与中国共青团团徽设计、人民大会堂立面建筑装饰、宴会厅建筑装饰图案设计,民族文化宫、首都剧场、首都机场、中国大饭店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建筑装饰设计和壁画创作。参与首都国庆35周年庆典活动总体设计顾问和组织工作。1997年香港回归,主持并参与设计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赠送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大型雕塑作品《永远盛开的紫荆花》。1993年,常沙娜敦煌艺术作品展在法国巴黎举办。2001年,常沙娜艺术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 著有《中国敦煌服饰纹样》、《中国敦煌装饰纹样》、《花卉图集》、《常沙娜文集》、《黄沙蓝天》等著作。下面有请常老师给我们做题为《中国敦煌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的讲座。

张先生:

刚才介绍的比较多,我年纪大了,历史悠久,故事也多,而且今天任务也多。今天上午开幕式上让我发言,主要是因为敦煌中心文化论坛的安排,下午就让我先发言。但是我看在座的各位,很多都是敦煌研究院的,像赵生良教授、侯黎明教授、程亮教授,他们在敦煌几十年了,几乎是一生都在敦煌,都是特地过来的,所以我来介绍敦煌不太合适,应该由他们来介绍。

我先简单介绍一下,我先从我是怎么研究敦煌开始讲起。敦煌的研究非常广泛,取之不尽,各方面都有很好的研究课题。工艺美术学院很多前辈,把敦煌图案运用到了现实生活中,在此基础上,我又把重点放在了敦煌图案的延伸、文化创造,如何应用上。上世纪五十年代,我有幸根据国家的需要,参加了建国十周年十大建筑。在十大建筑的建设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如何把敦煌图案的元素运用到当代世界的各个方面。今天,我先简单介绍一下敦煌的历史背景。因为今天要介绍的是敦煌艺术研究的专家、现在的副院长赵生良教授,还有侯黎明教授。在他们面前,我不能说太多,就简单讲一下,引导他们多说。

中国敦煌艺术的主要内容

▲莫高窟外景

从画面上我们可以看到我们敦煌的情况,可以看出它的周围是大片的沙漠和戈壁滩,刚去的时候树木很少,现在已经逐渐扩大,树木也长起来了。总之,汉武帝时期,为了稳固西部边疆的门户,开辟了河西走廊,从兰州往西约1000公里,经武威、张掖、酒泉、安西到敦煌,设置了敦煌、酒泉、张掖、武威四个郡县和阳关、玉门关两个关口。从此这里就成了中原通往天山南北和西域的必经之路。敦煌也因此成为中国和西域各国交往的重镇。 现在我们讲“一带一路”,我们跟西域、东南亚的外交活动非常重要,所以敦煌在外交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丝绸之路示意图

敦煌莫高窟现存唐代石碑《李俊莫高窟佛龛碑》记载:“莫高窟,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僧乐尊,清净戒律,心境平和。曾持锡林中行至此山,忽见金光一闪,状若千佛,遂凿岩开洞,建窟造龛……”石碑上就是这么写的。从这里可以断定敦煌莫高窟创建于公元336年。现在崖壁上密布着不同时期的洞窟、佛龛,总长2公里。经正式编号,有壁画、彩塑的洞窟有492个,并不十分准确,还在不断补充。有些洞窟没有壁画,但也有历史研究价值。 里面的壁画有45000多平方米,彩塑有2400多尊,还有唐宋时期的木结构建筑5座。时间从公元366年开始,历经十六国、北魏、西魏、隋唐,共10个朝代。以唐代延续时间最长,共288年。因此唐代洞窟较多,共计276个,分为初唐、中唐、盛唐、晚唐、五代、北宋、西夏(西夏时期很短,现存只有17个洞窟)。元代也有洞窟,但只有9个洞窟,之后便衰落了。 但非常重要的是,十个朝代的洞窟、壁画、彩塑等佛教艺术集中在一起,在世界上是非常罕见的,所以敦煌莫高窟非常珍贵,非常重要。

▲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窟群呈叠合结构,总长近两公里,现有正式编号的有壁画、彩塑的洞窟492个,壁画4.5万余平方米,彩塑约2400余尊,唐宋时期的木结构建筑5座。

▲藏经洞的发现: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敦煌藏经洞被道士王元禄发现,从此,敦煌的宝藏开始为世人所知,敦煌文物开始遭受掠夺并流失海外。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藏经洞被住在莫高窟的道士王元禄发现。他经常铲沙,铲沙过程中,听到空洞的声音,洞壁有裂缝,他觉得很奇怪。裂缝一打开,发现里面有一扇门,他进去打开,发现了藏经洞。藏经洞的发现,吸引了许多外国探险家和学者,英国的斯坦因、法国的伯希和,还有德国、日本的探险家,都来把藏经洞里的东西洗劫一空。伯希和懂中文,谎称自己是来拜佛学佛的,于是王道士就让他在这里住了三个星期,带了一个摄影师在这里拍照,把东西都拿走了。伯希和出版了一本书,叫《敦煌石窟艺术》。当时我父亲正好在法国留学,无意中看到了这本书,大为震惊。 他说,我是中国人,不知道自己的历史。我们自己的国家崇拜欧洲的文艺复兴,我们在这里学油画什么的,却不知道中国有这么重要的石窟、彩塑文化。我忘了祖宗,回国一定要去敦煌看看。我出生在法国里昂的河边,我父亲的好友给我起名叫夏娜。后来抗日战争开始了,七七事变后,我们都回国了。我们那个时代的前辈特别爱国,他们知道中国文化的起源和日本侵略的关系,所以就回国了。当时我父亲在法国巴黎美术学院学油画,我母亲学雕塑。于是他们就一路回来,在北京美专当教授。北京美专和杭州美专为了躲避战乱的危险,一起搬迁了。跟着学校,我父亲带着我们一家去了贵州,后来又去了云南。贵阳很危险,经常被日军轰炸。 在这种情况下,父亲负责搬迁学校,保护我们。轰炸期间,我们所有的东西都被烧毁了。法国天主教神父保护了我们,母亲也皈依了天主教。在这种情况下,父亲下定决心要去敦煌。

抗战最危险的时期,我们定居在重庆沙坪坝磁器口,那时那里住着很多老人。父亲一直没有放弃去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心愿,父亲想去看看,母亲不肯去。弟弟那时还小,出生在重庆嘉陵江边,取名常嘉陵,是一条河的名字。父亲一个人去甘肃,一路艰辛,但到了莫高窟,他震惊了,觉得简直太神奇了。莫高窟留下了十个朝代的历史,留下了佛教壁画和彩塑,通过壁画反映了当时的生活。他下定决心一辈子不离开这里,跑回重庆动员母亲带我和弟弟去。我们坐了半个多月的卡车,从川北的重庆一直走到了甘肃的南部。到兰州的时候正是冬天。 我们终于到了莫高窟。母亲很失落,很后悔,也怪父亲。当时我在重庆磁器口小学上学,父亲说是我安排的,莎娜小学毕业后就去酒泉河西中学读书。母亲很不习惯,周围都是佛教徒,母亲却是天主教徒。但父亲开导她,说:“你看那些彩塑,北魏早期的、隋代的、唐代的彩塑,多美啊。”母亲也学过雕塑,受其影响,开始临摹,特别是临摹唐代的释迦牟尼和他的弟子、迦叶、文殊等。但她还是受不了艰苦的日子,就跟父亲离婚了,留下了我、父亲和弟弟。

▲莫高窟第57窟初唐讲经图

我读中学的时候,寒暑假都要回家,在酒泉认识了工笔画大师邵芳,暑假她陪我去了莫高窟,教我临摹、勾勒、设色。那时候我爸爸说她的工笔画很棒,就留下她做研究,在敦煌艺术研究所担任一个很重要的职位。我初中毕业前就回来照顾爸爸和弟弟。我特别喜欢临摹不同时代的壁画,所以我的基本功都是在这个时代完成的。87年过去了,我有了那么多的历练。回顾历史,中央提倡不忘初心、牢记历史,特别是我们的文化自信,把敦煌的东西继续传承下去,非常重要。

敦煌文化的主要内容是壁画和彩塑,虽然讲述的是佛教故事,但除了释迦牟尼佛像及其弟子文殊、普贤菩萨像外,也有描绘佛祖前世故事的绘画,也反映了各个时期不同的历史条件。北魏思毕王割肉换鸽子的故事,讲的是他如何保护和拯救鸽子。他为了保护鸽子,对猎人说,要割下和鸽子一样重的腿肉,考验猎人的承受力。

▲莫高窟第254窟北魏思毕王故事

除了佛教故事,佛道融合的山海经里也有一些神话故事,比如伏羲和女娲的故事。梁思成先生一直想来莫高窟看看不同时期壁画上的建筑。

▲莫高窟第285窟西魏伏羲女娲与神兽

除了当时的故事,还可以了解各代居民的风俗习惯。壁画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故事、捐助人、信徒。捐资修建洞窟的捐助人的家属被画了下来,还书写了碑文并做了标记。碑文有的保存下来了,有的没有了。但是捐助人只是反映了不同时代人们的服饰,所以这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了解历史,一定要把历史的来龙去脉了解清楚。

▲莫高窟第156窟晚唐张议潮游记

敦煌纹饰的形成与运用

1951年,我有幸在林徽因的指导下,把敦煌图案运用到生活中。我们要弘扬传统文化,要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要做一个敦煌装饰图案在新时期应用的专题,让年轻一代知道历史的延续和发展,明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现在年轻人追求时髦的东西,都是从国外来的。我们把敦煌艺术分成20多个类别,根据需要做装饰,很丰富,我们要好好研究石窟。

中国敦煌_敦煌中国银行电话_敦煌中国国际旅行社

▲莫高窟第98窟五代女供养人

菩萨、供养人所佩戴的饰品,也是当时社会普遍使用的饰品。如果我们理解了这一点,并结合现在的文化创作,根据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材质、不同的结构、不同的制作形式,做出现代的饰品,那就非常丰富了。还有边框装饰,就是用两个连续的方块来表达两幅壁画之间的接缝图案,不留空白。这是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未来我们还会整理地毯图案。要做的事情真的太多了。

▲ 莫高窟第57窟初唐菩萨配饰

敦煌的手势也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手势指甲是内卷的,后期的指甲又长又厚,所以现在看到的指甲都是结构连成一体的,说明我们在工作中需要学习和研究。

▲莫高窟唐代手势

北魏的九色鹿非常有名,这是有故事的。鹿以红土为背景描绘,空间以散花点缀。晚唐的壁画也表现了一些真实的树结构。树干下面有一个袋子,有人看见了问我:“你为什么把现代的袋子挂在那里?”我说不是我画的,原来是这样。可见在晚唐时期,背包就已经存在,而且受到重视,在壁画中作为装饰。供品在每一幅壁画中都有,只是不同时代风格不同,有人把不同时期的供品提取出来,复原了。供品的比例、尺度、结构等都可以作为专门的研究课题,要认真看,认真研究,不能只看不看。

▲莫高窟第158窟菩萨头饰纹,中唐

香港志莲净苑的主人告诉我,他们想在香港重现敦煌佛像的风格。香港是文化沙漠地区,他们希望在香港重现敦煌的东西。我听后非常兴奋,帮他们选了第45窟和第328窟,把盛唐的东西放在一起介绍给他们。他们很认真的说,敦煌和甘肃是干旱的地方,香港是潮湿的地方,所以香港不能用泥塑,只能用木雕。

▲莫高窟第427窟隋代穿彩经菩萨像纹饰

但是木雕,必须先用泥塑,我去了四五次,第一次用泥塑,把释迦牟尼等人的比例、表情、坐姿、衣着都仔细地表现出来,我去那儿表现出来,做了修改,然后用石膏重新塑造,然后又做了修改,认真地做了修改。我觉得这个精神很重要,以后学习传统文化也要有这个精神。释迦牟尼是重点,他的背光图案完整、认真地再现出来。这个东西有根有源,我不会乱改、乱画,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充分地体现出来。体现出来之后,他们问我能不能把原来的颜色整理出来,我就一点一点地整理出来,我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是偏偏在2008年,我得了乳腺癌,做了手术,做了化疗、放疗。 化疗放疗结束后,我回家画画,认真地按照1:1的比例画衣服的纸样,一边画,一边听喜多郎的音乐。画完之后,我很开心,心情变好了,病也好了。就这样他们等了我5年。我们推向香港的敦煌品,当然比原来的要新,看上去很新鲜,但是我没有乱改颜色,保留了原来的颜色。临摹颜色有一个问题,一个是要客观临摹,破损的地方要重新涂色;另一个是要有组织地临摹。我是按照有组织的方式完整地临摹的,破损的地方就按照旁边的颜色来修复。这对我们以后的发展,对服饰文化的发展,非常重要。

▲再现敦煌唐代彩塑,香港志莲净苑(2011年)

▲阿难尊者彩塑局部

1958年,我有幸参与了建国十周年十大建筑的设计。在人民大会堂,我采用了敦煌图案的元素,当然不是原封不动,而是用不同的材料做了几种不同的方案。我的宴会厅方案被采纳了,工程师告诉我,夏娜,你画的图案有敦煌的元素,很漂亮,但是不符合我们的建筑需要,而且你没有把采光和通风口接上。这是我第一次听说这样的设计问题。在工程师的指导下,我搞了几个月,连夜修改。

▲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待厅藻井彩绘(2002年)

▲莫高窟第159窟中唐棋纹

从此我就确立了我的设计理念。设计不是单独画一幅画,署名盖章就完成了,是一起完成的,不是一个人完成的。这是创新,这是创造,是和功能相结合的。那是1958年,影响了我一辈子。现在我搞图案设计,一定要和功能相结合。我现在跟珐琅厂、雪梅的丝绸都有关系,一定要和生产材料的功能相结合。所以我们的设计本身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也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这是我上学的时候做的一幅绣花四季屏风,春天是杜鹃,夏天是荷花,秋天是菊花,冬天是梅花。敦煌西千佛洞的石窟给了我灵感。

▲《春夏秋冬》四条屏绣(1980年代)

▲西千佛洞第十窟西魏窟的人字纹

▲北京人民大会堂北大厅壁饰:《春夏秋冬》(2008年)

2008年我做手术之前,北堂楼的墙面装饰设计要求墙面远看是白墙,近看是浮雕,将春夏秋冬四幅屏风与墙面装饰相结合。当时有一位全国人大代表是天主教神父,看到我们的作品后,问:“常珊娜,你能不能给我们教堂设计一个彩色玻璃图案,用葡萄和麦穗代表酒和面包?”我说可以,随后我选择了莫高窟隋代的边框图案作为参考,效果不错。这让我感触颇深。我觉得要用好敦煌图案,要综合考虑不同的材料、不同的功能组合,结合工匠精神的工艺和设计,结合敦煌图案,这会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莫高窟隋代边缘装饰图案

▲北京天主教南区教堂彩色玻璃窗图案(1990年代)

我从美国回来的时候正值朝鲜战争,父亲让我到工艺美术学院学画,接受林徽因的指导。因为朝鲜战争,周总理提出爱国主义教育,联系我父亲把从敦煌临摹的东西带到北京展览。我父亲很高兴,把十几年来临摹的东西都带到了北京。当时北京没有展览馆,没有博物馆,就于午门城楼上办了敦煌画展。父亲让我陪梁伯、梁婶去看敦煌画展。他们身体不好,又得了肺结核,很难爬到午门城楼上去,也不怎么出去,看了之后很兴奋。本来是没有机会、没有时间去敦煌的,梁思成参观完之后,就跟我父亲说,让夏娜来找我。我没有学历,他就聘请我当助教,后来我就去了。 林徽因每天坐在床上指导我,说她要把景泰蓝改良一下,改成现在生活需要的样子。她设计了景泰蓝灯座、和平鸽大盘。当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召开亚太和平会议,要设计鸽子在里面,我就用了隋朝的藻井图案。林徽因说,一定要用敦煌的鸽子,不能用毕加索的鸽子。

▲林徽因指导设计的景泰蓝灯座、盒子、和平鸽盘(1951年)

在林徽因的指导下,我们为和平大会设计了和平图案的头巾和景泰蓝盘子,和平鸽与盘子结合在一起,受到了中央和外宾的一致好评,他们说,新中国成立后,你们的礼品既有新意,又有传统,很好,很受欢迎。林徽因为景泰蓝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以敦煌纹饰为元素设计的景泰蓝罐

我一生都在探索如何把敦煌图案与文化创作、与现代生活结合起来。要追求真善美。真是我们传统的东西,善是视觉上的中国特色,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不要假的东西,不要那些看不清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东西。不要为了追求时尚而丢掉了自己的文化传统。

艺术史一再证明,一切优秀的工艺美术都符合传统特色,又富有时代精神。如果我们能把眼光放得足够远,就会发现身后的悠久历史早已为我们积累了无尽的创作源泉。

《敦煌服饰文化论坛》后续内容将陆续发布,敬请关注!

祝大家端午节快乐

▲上图由北京服装学院创新园学习中心提供

微信公众号ID:

北京服装学院_敦煌2018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模板演示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备案号:滇ICP备2023006363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