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4日是一年一度的重阳节,重阳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重阳节产生于东汉时期,于六朝时期定型,在唐宋时期达到鼎盛。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由于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节、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有2000多年历史的重阳节有许多习俗。习俗又分官俗和民俗,实际过去宫廷和民间是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到了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重阳花糕庆祝,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就是现在景山)登高。到了清代,这种风俗依旧盛行。这就是官俗过重阳节。
我国于1989年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老人节”“敬老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重阳节也是多种民俗为一体而形成的汉族传统节日,这一天有登高远眺、吃重阳糕、观赏菊花(简称赏菊)、饮菊花酒、佩戴制作茱萸香包、吟诗作赋等民俗活动。其中登高是流传至今的重阳节最重要的习俗。
在老北京,重阳节登高之地主要集中在郊区的西山八大处、香山、五塔寺、天宁寺等地。人们在登山的过程中,玩到高兴时,还会吟诗作赋,即“踏秋”,与“三月三”的“踏春”相对应。
吃重阳糕
重阳吃糕,以前是老北京人在重阳节不可或缺的风俗之一。吃重阳糕,因为糕谐音“高”,与登高一样,意义相同。重阳糕到底长什么样呢?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很多都不知道,因为现在饮食店里没有专卖重阳糕的。
重阳糕,在专门介绍习俗的古书《荆楚岁时记》中是这样记载:“九月九日宴会,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其中的“食饵”就是吃重阳糕。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在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饵,即古代之糕。汉代又记有黍糕,可能与今天的重阳糕已相差不远了。至宋代,吃重阳糕之风大盛了。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因为重阳节这一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所以重阳糕又叫九层糕。
九层重阳糕像座宝塔形状,上面还放两只面做的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实际历史上相关饮食制作书中并无规定的做法,可以说制作起来较为随意,在制作重阳糕的历史上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三种。例如“糙花糕”的馅料为栗子仁、杏仁、小枣、核桃仁、葡萄干之类的糙干果,颜色构成五色。金钱花糕与细花糕的馅料为苹果脯、桃脯、杏脯、乌枣、青红丝(或香菜叶)也构成五色。
最上面的两只羊一只要发给现场最年长的女士首先品尝,另一个发给现场最年长的男士品尝,以表敬老之意。但苦于百姓都不是面塑手工艺者,又加上是发面,蒸后怎么也不像羊了。后来我就用模具将骨粉压制成各种卧姿的假羊,颜色相近,卧姿又稳当,高度正合适。以后发现馅料不太容易凑成九种,就每层间放9个枣,凑成九九重羊(阳)的效果。这样制作起来,反而好看好吃,馅料也更容易找齐,更利于大众制作。
赏菊、斗菊与喝菊花酒
在老北京,重阳节期间历来都有赏菊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古时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赏菊赋诗已成时尚。
据说老北京那时文人墨客逢重阳节常赴天宁寺去赏菊观景。
天宁寺位居旧京近郊广安门外,原地势较高,可登临远眺京城,旧京时这里的殿宇虽已破旧,但古树参天植物花卉繁茂,花团似锦,尤以多姿貌美的菊花繁多而闻名古城,成为金秋登高赏菊游乐的好地方。清李静山《增补都门杂咏》曾有诗曰:“天宁寺里好楼台,每到深秋菊又开,赢得倾城车马动,看花犹带玉人来。”
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赏菊的同时还包含“斗菊”。实际就是比赛看谁的菊花美!至今在北京世界花卉大观园每年都还延续赏菊“斗菊”的活动,吸引全市甚至全国各地喜欢菊花的人们光临。
自古重阳佳节,我国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在我国酿制菊花酒,早在汉魏时期就已盛行。到了明清时代,菊花酒中又加入多种草药,其效更佳。由于菊花酒能疏风除热、养肝明目、消炎解毒,故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指出,菊花具有“治头风、明耳目、去瘘瘅、治百病”的功效。
古时菊花酒,讲究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的。九月初九这天,采下初开的菊花,掺和在准备酿酒的粮食中,然后一齐用来酿酒,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饮用。传说喝了这种酒,可以延年益寿。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自己泡菊花酒一定要看是否是食用菊花,不能随便用盆栽和公园的菊花。
佩茱萸香囊与归宁父母
著名诗人王维的诗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很多人好奇茱萸到底是什么。茱萸是一味叫吴茱萸的中药,它性热、味辛、苦、有小毒。入肝、脾、胃,有温中散寒,止痛燥湿、疏肝下气、降逆止呕之功效。
重阳节与茱萸的关系,最早见于《续齐楷记》,讲述的是一家人用茱萸辟邪的故事。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所以在重阳这天,人们采摘茱萸的枝叶和果实用红布缝成小囊,戴在身上,可避邪。以后就干脆制作成香囊。这就是重阳节佩茱萸香囊的民俗。
如今用茱萸制作香包的活动已经不多了,我曾于2018年应台办需要制作过一些赠送给台胞,颇受欢迎。
除了以上习俗外,在老北京还有一个独特的习俗,那就是在这天要将出嫁的女儿接回来。这个习俗如今在北京的郊区还流行着。在重阳节这天,天刚明,娘家人就备着名酒、糕点、水果去接女儿回家了,谓之“归宁父母”。将女儿接回家后,父母要取片重阳糕搭在女儿额头上,一边搭一边还说些祝福的话:“愿儿百事俱高。”所以重阳节又被称为“女儿节”。
讲述重阳节的习俗是为了更好地在全社会体现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让传统文化在敬老爱老重阳活动中大放异彩。
文丨李石
用户评论
哎呀,今年重阳节我又和老伴儿走了趟北京,感觉真的不一样了,那些习俗真是深有体会。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