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博山炉”就算不怎么接触香道的人也都有所耳闻,脑海中依稀可浮现一个炉盖高耸,状若小山的奇特模样。
或许你不会怀疑它焚香时“苏合氤氲,非烟若云,时浓更薄,乍聚还分”的飘渺仙境;不会反驳“博山之前无香炉”的赞誉,但却会产生一丝疑问,那就是博山炉为什么称为“博山”?
什么是博山炉?
想要了解这名字背后的缘由,又怎能不知博山炉?
简练地说,博山炉是一种放置香品焚烧的容器,盛行于汉朝以及魏晋时期。但若仅仅是一个外形普通的香炉,也不会在浩瀚的历史中留下深刻的足迹,它的出现与盛行和汉武大帝密切相关。
汉朝之前也存在格式各样的熏炉,但形制简单,也仅仅供作熏香和祭祀使用,几无观赏的价值。
到了汉朝,熏香的风气日盛,随着国力强大,领土扩张,许多进口香料也流传进入中土。熏香不单被王孙贵族所喜爱,香气也渐渐飘至寻常百姓的家中。
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汉武帝对于熏香也到了狂热的程度,《香乘》中就记载了许多汉武帝熏香的轶事。在汉武帝统治的前期发展国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在其统治生涯的末期却更为信奉道教,想要永远拥有手上这至高无上的权利,于是追逐求仙问道,长生不老几乎到了疯狂的地步。
《后汉书》载:“汉自武帝颇好方术,天下怀协道艺之士,莫不负策抵掌,顺风而届焉。”
因为有这样一位信奉方术的皇帝,便会滋生许多想要借此攀附权贵的骗子。汉武帝炼仙丹,寻仙人,访仙山。但最后的结局可想而知,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折腾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位千古一帝才幡然悔悟:“向时愚惑,为方士所欺。天下岂有仙人,尽妖妄耳!节食服药,差可少病而已。”
也许求仙问道终是求而不得,为了寻求心理上的慰藉,汉武帝便遣人仿造传说中仙山的景象制作了这种造型特殊的香炉——博山炉。
猜测一:博山——海外“仙山”
在知道博山炉产生的背景之后,或许对于命名的由来的猜想则更为得心应手。博山炉是模拟山的外形,山间多装饰有灵禽、瑞兽、神仙人物等,其下则有一铜托盘,其中注水来模拟大海。结合当时汉武帝寻仙问道的背景,这自然是一处海上仙山的景致。但关于“仙山”却存在两种解释:
1.是“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的代指
在《山海经》、《封禅书》等记载中,传说海外有三座仙山,为“蓬莱、方丈、瀛洲”,此三座仙山,景色秀丽,为仙人居境,并存在长生不老之药,是历代帝王寻仙问道的向往之地。
2.是一个名为“博山”的仙山
这个说法则是在百度百科中所介绍——“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
“汉代盛传海上有蓬莱、博山、瀛洲三座仙山”,此处将三仙山之一的“方丈”直接替换成了“博山”。
《列子》载有五仙山:“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 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
《史记·封禅书》载:“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齐人徐巿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
在诸多文献中,皆未有关于仙山中包含“博山”的记载,莫非“方丈”与“博山”为同一仙山的不同称呼?
方丈又称为方丈山、方壶、方丈洲。在《海内十洲记》中记载,方丈位于东海中心,是一个四面边长为五千里的正方形岛,故名为方丈,山上皆为仙家,有数万之众,与天同寿。
未有文献表明方丈又名为博山,反而是《水经注》中存在一个说法,认为方丈是昆仑山。
因而百科中所列的“三神山”为错误之写。
那是否就证明没有仙山”博山“的说法呢?在宋代《考古图》和《宣和奉使用高丽图经》则有博山是仙山的记载:
“博山香炉者,炉像海中博山,下盘贮汤,涧气蒸香,像海之四环,故名之。”
“博山炉本汉器也,海中有山名博山,形如莲花,故香炉取象,下有一盆作山海波涛,鱼龙出没之状,以备鲜汤熏衣之用。”
既然有文献所载,便可存疑。仙山本就是飘渺之物,在三座仙山之外另加一”博山“也无不可。
猜测二:博山——山东境内的博山
关于博山如今也确有其地,位于山东淄博市博山区境内。自古便有不少以地名命名的瓷器如定窑、龙泉窑、哥窑等。若是此炉产于博山,命名为博山炉也无不可。
山东博山是古陶瓷的重要产地,最早便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了宋代,陶瓷生产更是著称于世,为中国五大瓷都之一。
且博山区全境尽山,几无平坦之地,炉盖似群山之外观,又合产地之名,这简直是博山炉最好的解释了。
但是!
博山古称颜神,起源于”颜文姜被崇祀为神“的故事。等到雍正十二年则改为“原山”,到了乾隆年间方改为”博山“。若按此命名方法,此香炉也应称之为“颜神炉”了。
猜测三:博山——以华山为原型
西汉时期的刘向曾作赞誉博山炉的铭文:“嘉此王气,崭岩若山;上贯太华,承以铜盘;中有兰绮,朱火青烟。”
此铭文中大意理解起来不难,其中“上贯太华,承以铜盘”是描述的博山炉的形态,铜盘上面承载的是“太华”,而实际上博山炉铜盘上方正是那座“仙山”。因此了解了“太华”,自然知晓这仙山为何处。
“太华”正是华山的雅称。对于香炉称“博山”而不称“华山”,陈寅恪先生也对此做了一番考证:
博山的意思是博戏之山。清代朱亦栋《群书札记》:“博山炉,上广下狭,削成而四方,形象华山,故以得名。不曰华山,而曰博山者,考《韩非子》‘秦昭王令工施鉤梯上华山,以节柏之心为博箭,长八尺,棋长八寸,而勒之曰:昭王尝与天神博于是。’故曰博山。”因此,华山东峰东南孤峰至今称博台。
为何以华山作为蓝本,想必与地理位置大为相关。汉朝的都城为长安,也就是如今的陕西西安。而华山同样坐落于陕西省的华阴市,工匠取景自不会舍近求远。
所有的想象都会以一定的事实作为基础,皇帝追求“海外仙山”的飘渺神秘,那没见过仙山的工匠也不能闭门造车,家门口便有一个奇绝瑰丽的华山,那便以此为原型再好好地进行一番艺术加工,便有了如今的“博山炉”。
通过对“博山炉”命名和原型的猜测和考证,大体可以清楚,香炉的造型以华山为原型,而艺术加工则参考古籍中所载的“仙山”模样,珍禽异兽穿插其中,且位于海上飘渺之处。
经过此番艺术改动之后,这山已远非华山那么简单,反倒是“博山”之名来的更为贴切——“博揽众山”!正因为这种拟山象海的气势,才会被王权富贵的皇家看重,也能被淡泊超脱的佛教推崇!果然应了那句“博山之前无香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