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攻略游记

非洲国家的中国城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非洲国家的中国城的问题,以及和非洲国家的中国城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当我在坦桑尼亚找到住处后,我立即去了坦桑尼亚的中国城。在什么都叫中国城的非洲,有中国人需要的一切,锅碗瓢盆,火锅底料,应有尽有。那是大石半岛的边缘,一个看起来有点破旧的院子,中间有个停车场。

周围是各种中国元素的超市和商店。像肯尼亚的中国城,中国的超市和理发店必不可少。肯尼亚的规模大一点,我说的大是相对的。实际上,肯尼亚所谓的中国城不过是一栋五层楼的建筑,更形象一些。

这只是一个惯例。每个人都称它为中国城。这是非洲版的纽约法拉盛。

哪里有中国人,哪里就有中国城,这似乎是非洲的普遍现象。聚焦中国城,辐射中国人的生活圈。这个圈就像钱钟书写的《围城》。进去了就出不来了。很多人名义上是随波逐流。

只是办公室在非洲,他们的圈子永远停留在中国城的“小中国”。

中国人是最自给自足的民族,除非必要,否则不会与外界接触。这种自给自足在中国是极具包容性的,因为虽然你来了,但是我自给自足,完全不用你操心。这种包容甚至引起一些人的反感,于是我被嘲讽为“崇洋媚外”。

非洲的这种自给自足表现出很大的排他性,因为觉得对方不靠谱,所以自给自足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安全。所以除了一些必要的经济联系,基本没有其他联系。

刚去肯尼亚的时候,做了几个月的杂工。老板的父亲是退休的老共产党员,即使在非洲,我也没有失去老共产党员——种蔬菜的光荣传统。恰好公司工业园的围墙和路牙之间有一块一米多宽、二十多米长的空地。

于是来自中国的种子迅速在这片蛮荒之地生根发芽。没过几个月,这里就长出了洋葱、韭菜、大白菜、生菜等等,我们这些大三学生下班后负责给这些菜浇水施肥。这种鲜艳的颜色也是枯燥的工业园区里的一道风景。

我第一次访问中国是大约十年前。当时我很惊讶皮蛋大概五块钱一包,方便面十块钱一包,但是需求还是供不应求。还有国内才有的调料,价格贵的离谱,剪头发的人也不少。

排了很长的队,然后剪头发的理发师赚了钱,开了自己的餐馆。后来又开了四五家类似的理发店,国内也开了四五家类似的超市,甚至在兰州还开了一家拉面店。后来甚至还开了一条中国美食街,广义的中国城真的成了小中国。

尽管人们来来往往,一波又一波,但规模正在迅速扩大,来自中国的开发商也在周围开发了各种住宅区。

内罗毕是一个四季如春的城市,有时甚至会觉得冷。很难想象,在这样一个非洲城市,竟然有大量的中国火锅店,从最早的北京饭店、上海饭店,到后来的锦江饭店、成都印象、川王府,再到后来的汇源、重庆等等。

不管酒店大小档次,都有100元左右的自助火锅,这样看起来餐厅就不是没有火锅的酒店了。前几年甚至还有小肥羊,后来甚至还有“海底捞”和当地人吃火锅,但顾客大多来自中国。

中国人这种独特的饮食习惯,在非洲甚至可以自给自足。至今怀念的是和好朋友打完球去小肥羊喝啤酒吃火锅的前几年。当时公平、和谐、友好,气氛轻松愉快。

好吧,我承认我是个彻头彻尾的吃货,我更喜欢火锅。非洲便宜优质的牛羊肉,当地人不吃的内脏,便宜丰富的海鲜,是内罗毕火锅火爆的基础。一百块钱一个人好像不便宜。

不过相比内罗毕其他高中餐价格(基本上任何一个荤菜价格都在100人民币左右),火锅的价格应该不会太亲民。

写到这里,我似乎有点跑题了,仿佛沉浸在美食的世界里。在非洲的时候,我能吃到上海青,菊花,生菜,空心菜,这些都不是非洲本地出产的,我开始深入思考。

我发现越来越多来自中国的人在非洲做生意,但他们瞄准的是非洲当地的中国市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购买或租用土地来经营农场,专门种植只有中国人才喜欢的蔬菜和瓜类。我的湖北老乡甚至垄断了内罗毕中餐馆的淡水鱼和豆腐供应。

成千上万的这些豆制品也是由当地华人生产和销售的。我在想,如果肯尼亚政府允许中国人从事畜牧业和屠宰业,中国人甚至可以自己喂猪、牛、羊。这就是我们在中国的优秀和恐怖,在遥远的非洲也能自给自足。

最近看了欧美华人的视频,看到疫情期间,华人到处发放口罩,让我很感动。还看到欧美华人邻居却在家里‘借菜’的视频,让我会心一笑。中国人的后花园一般不种花,而是种菜。

这种自给自足也达到了特殊时期有备无患的目的。但是,这种自给自足在非洲会被误解。

肯尼亚华人社区最忙的时候,是一带一路的起点蒙内铁路还没有建成的时候。据传高峰期,蒙内铁路上中国的管理和技术人员达到5000人,我有幸作为一个小型民营企业参与了蒙内铁路的建设。

而且我在他们的很多街区转悠,经常在他们的街区谋生,所以对他们的员工构成有一定的了解。除了不重要的基层管理人员,基本上所有的管理人员都是来自中国,基层的技术人员也是来自中国来领导当地的员工。

这种人才的自给自足保证了工作的进度和质量。在当地人看来,这个肯尼亚历史上最大的基础设施项目并没有给当地人带来多少就业机会,尽管它是在总统连任选举前一年多建成的,迄今为止,吹毛求疵,

当地媒体还在无中生有地对这个项目的中方管理者百般挑剔,大有杀驴之意。

由于安全和其他问题,大多数项目企业的中国员工很少走出工作区。他们甚至没有当地的生活和娱乐。一切都在公园里解决。有些人甚至没有当地的银行卡,工资以人民币的形式回流到国内的卡上。

也就是说,基本上他所有的消费行为都和当地没有任何联系。公园的购买也倾向于从中国的超市购买,凡是中国社区内部能解决的事情,坚决不依靠当地人。甚至去赌场娱乐也倾向于去中国人开的赌场(非洲赌场是合法的)。

名义上是在国外工作,实际上和当地没有任何关系。

我见过很多欧美人收养肯尼亚当地的孩子,黑白配的夫妇也不少见。但是,如果一个中国男人娶了一个本地女孩,或者一个中国女孩娶了一个本地女孩,这在我们的文化中甚至是不可接受的。

我曾经遇到一个中国女孩,她带着她的本地丈夫去中国城买中国小吃。我听到的是一路的窃窃私语。我们对人的理解有时候就是这么片面和狭隘。

中国和中国的企业本地化一直是个问题。这种自我保护和自给自足往往是冲突后难以逾越的鸿沟,有点像二战前犹太人在欧洲的处境。他们过得很好,总是让人垂涎。因为我们的文化和语言是如此独特和自豪,

我们太骄傲了,即使身在非洲,也不屑于做任何文化和情感的交流,绝大多数不本地化的企业和个人都做好了随时拍拍屁股走人的准备。所谓‘你不把我留在这里,我就离开我的地方’,我们是如此的骄傲。

所以,当肯尼亚当局18年来收紧对华政策,开始在内罗毕华人社区收韭菜的时候,超过一半的人选择了离开,于是我熟悉的很多餐馆都倒闭了。没有倒闭的都是几十年前的事了。他们的中餐早已失去了中国风味。

疫情是一面镜子,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正是因为长期的相互隔绝,不愿意交流,所以任何风吹草动的气氛都特别紧张,容易滋生误会,甚至引发民间对抗。不管是官方的还是私人的,

中国走出去的战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在我看来,任何一个中国企业,想要在当地生存,还是要走本土化的道路,走出中国城,可能会有更广阔的天地。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模板演示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备案号:滇ICP备2023006363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