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陟,有嘉应观又称黄河龙王庙。是雍正皇帝御祭龙王、封赏治河功臣,修建的黄河第一神庙。
又是一年秋冬季。从红焖羊肉到铜火锅,山阳城里食客的口味,你永远琢磨不透。什么时候又兴起砂锅,走着走着,就见路边一家红色牌匾的“虹桥砂锅”。
早先开起来的砂锅店,选址并不特别,只讲究实惠,价格便宜。一排一排的煤火炉,上面是咕咕嘟嘟的无盖砂锅,看着就热乎。再配上一些凉菜、酒类,自成一摊。根据喜好,有荤有素,锅里埋着实惠。荤的排骨、小酥、丸子、海鲜,素的豆腐、腐竹、香菇,你能找到的南北食材,都可以纳入砂锅,所以,一面墙上就有几十种菜单陈列着。唯有一样,青菜不独立成锅,自是后话。卖得最好的还数本地口味的扣肉砂锅、羊杂砂锅,虽算不上高档食材,经济实惠,堪称特色。那打工者、司机就着桌椅,吃得满头大汗,量足味好,即吃即走。很快就有了回头客。
围绕这样一只砂锅,创出了一份美食天地,所以,有人就认虹桥砂锅。
上菜的吆喝一声:“让一下唻!”人到声道,饭菜就端到面前,滚烫煮沸,热气腾腾。虹桥砂锅讲究快字当头,这边报上,那边送来。一只砂锅,一碗蒸米,一筐青菜。别看砂锅平淡,其实清汤难得,就像上海城隍庙的阳春面,素面洒葱,功力在汤上。高汤是怎么做的,问来问去,说不清楚,谈不上传承,但确是一项秘制。砂锅垫底也颇有讲究,上面粉丝做盖,保温中看,下面越挖越多,大快朵颐。
有汤、有菜、有饭,青菜不计数量,随意自取,趁热呛到锅里,即烫即食。本是绿叶,已经凑足了味道。再喊一声“来点辣椒!”,小勺热油,干辣椒段,焦黄油亮,每一份用铜勺端着,直接泼到砂锅里面,“滋滋”作响,提味喷香,可谓画龙点睛。油泼的,上菜的,穿梭来往,就这氛围,一时好不热闹。秋冬时节,市里吃惯高档宴席的食客开着车,追寻着美味,就爱找这路边店,排着队,吃这香喷喷的油泼。
不管是下雪还是严寒,我们从狭小的空间走出来,促膝围坐,或高谈阔论,或窃窃私语,会意的笑。不管多远,与朋友们在一起,体验温暖的友情。
在武陟,有雍正亲自撰文并书写铜碑,为"中华第一铜碑"。
有一个笑话说,一个食客对老板说:“我给你提个建议,50块钱以上,送一个豆腐(砂锅)。”老板正为生意发愁,脑洞大开,立马给这个食客奖励一份豆腐砂锅。改天再来,食客看建议并没有采纳,就问老板。老板苦着脸说:“哥哥,我这销售量,本大利薄,像你说的这样干,算来算去赔得更多。”
真是不算计不行,算计也害人。不久,小店关门易主。有人说: 小本买卖,就是随行就市。可是价格高了,食客少了;价格低了,无利可图。这一关一开之间,透露出美食行业多少秘密。
相传武陟古名木栾店。有一美女名木兰,来到这太行之南,邙山之北开店,黄河从这里穿流而过。当院栽一株木栾树,开花结籽,成为标识。此树本来稀罕,此店美食远近闻名。引来当时的文人骚客、王公贵族常常光临,“竹林七贤”下得山来,也是这里的熟客。
其实,真正可以记载的是武王伐纣,驻停于此,整军备战;又有传说,姜子牙在此封神。由此喇叭口向东,是太行山台地,地势越来越高,因名武陟(zhi)。所以,这怀川道上的美食,便自古扬名。武陟砂锅风,又会刮到何时呢?美食的嬗变,没有人能回答准确!
本是绿叶,已经凑足了味道。再喊一声“来点辣椒!”,小勺热油,干辣椒段,
说起这武陟砂锅,也就有了故事。
武陟古名木栾店,又有传说,姜子牙在此封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