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攻略游记

林惠祥:中国民族之分类

中国民族之分类

第一节 古今学者之分类

欲求明了中国各民族过去之史实不能不先理清其种族之分类。此项分类古代学者固曾提出,略举一二则于下:

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小戴记·王制篇》)

职方氏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周官》)

南方蛮闽,从虫;北方狄,从犬,东方貉,从豸;西方羌,从羊,此异种也。西南僰人焦侥,从人……唯东夷从大,大,人也。(《说文解字》卷四羌字注)

图1《史记》中对越人的记载

以上之旧式分类,自然不合科学,近代学者乃参考中外学说提出新式分类,兹亦略举于下:(细目从略)

(一)缪凤林之分类:(1)北方国族:如荤粥、东胡、肃慎等。(2)东方国族:如嵎夷、莱夷、淮夷等。(3)南方国族:如瓯、闽、蛮荆等。(4)西方国族:如西戎等。(见所著《中国通史·四裔国族表》)

(二)那珂通世之分类:(1)支那种即汉人华人,(2)韩种,(3)东胡种,(4)鞑靼种,5)图伯特种,(6)江南诸蛮。(见所著《支那通史》)

(三)梁任公之分类:(1)中华族,(2)蒙古族,(3)突厥族,(4)东胡族,(5)氐羌族,(6)蛮越族。(见所著《中国历史上民族之分类》)

(四)白眉初之分类:(1)汉族,(2)满洲族,(3)蒙古族:(4)回族,(5)藏族,(6)苗族。(见所著《民国地志》总论之部)

(五)章嵚之分类:(1)汉族,(2)满族,(3)蒙族,(4)回族,(5)藏族,(6)附苗族。(见所著《中华通史》)

(六)张其昀之分类:(1)华夏族,(2)东胡族,(3)突厥族:(4)蒙古族,(5)西藏族,(6)苗蛮族。(见所著《中国民族志及中国地理》)

(七)宋文炳之分类:(1)诸夏族,(2)通古斯族,(3)蒙古族,(4)回族,(5)藏族,(6)苗族。(见所著《中国民族史》)

(八)赖希如之分类:(1)中华族,(2)匈奴族,(3)东胡族,(4)突厥族,(5)蒙古族,(6)西藏族,(7)南蛮。(见所著《中华民族论》)

(九)王桐龄之分类:(1)汉族,(2)满族,(3)蒙族,(4)满蒙混血族,(5)回族,(6)藏族,(7)苗族,(8)东夷。(族属不明)(见所著《中国民族史》)

(十)常乃惪之分类:(1)诸夏系,(2)东夷系,(3)巴蜀系,(4)东胡系,(5)闽粤系,(6)北狄系,(7)氐羌系,(8)西藏系,(9)苗蛮系。(见所著《中国史鸟瞰》)

(十一)吕思勉之分类:(1)汉族,(2)匈奴族,(3)鲜卑族,(4)丁令族,(5)貉族,(6)肃慎族,(7)苗族,(8)粤族,(即马来族)(9)濮族,(10)羌族,(11)藏族,(12)白种。(见所著《中国民族史》)

(十二)李济之分类:现代中国人之十要素为(1)黄帝子孙,(2)匈奴群,(3)羌群,(4)鲜卑群,(5)契丹群,(6)女真群,(7)蒙古群,(8)西藏缅甸语群,(9)掸语群,(10)蒙克麦语群,(11)戎,(12)突厥,(13)尼革利陀即矮黑人。(Negritos)李氏又将现代中国人中之基本元素依其重要性为先后之次序列举于下。

图2 尼革利陀人(Negritos),即“矮黑人”(Pygmy),非洲尼革罗人的一支©《林惠祥文集》(上)

(甲)主要的元素

民族的或语言的种类-生物学的种类

(1)黄帝子孙-B.L.即阔头狭鼻型

(2)通古斯-D.L.即长头狭鼻型

(3)西藏缅甸群-D.P. 即长头阔鼻型

(4)蒙克麦群-B.P. 即阔头阔鼻型

(5)掸群-?

(乙)次要的元素

(6)匈奴-?

(7)蒙古-?

(8)“矮民”-?头低

(Li-Chi The 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People)

(十三)钦氏(A. H. Kean,英人,著名人类学家)之分类。(1)蒙古利亚种之蒙古鞑靼多缀语族(Mongoloid Races of Mongolo-Tartar Polysyllabic Speech)包括蒙古、通古斯、突厥,(2)蒙古利亚种之图伯特中间语族(Mongoloid Races of Thibetan Intermediate Speech),(3)蒙古利亚种之中国孤立语族,(4)人种及语系不明之高地民族(High-land Races of Undetermined Ethnical and Linguistic affinities)如夷人、苗子、罗罗等,(5)雅利安语族(Aryan Stock and Speech)如大食人等(见Compendium of Geology and Travels, Asia, Vol. I)。

图3 钦氏(A.H.Kean)的人类系统树©《林惠祥文集》(上)

以上各家之分类殊不一致。(1)名称方面颇有异同。如汉或称华或称夏,满洲或称东胡或称肃慎,回族或称突厥或称丁令。(2)民族数目亦不相等,有少至六族者,有多至十余者。(3)系统亦有歧异,如蒙古有以之属于东胡者有属于突厥者,匈奴有归入回族者有独立一系者。以上三种差异想系由于观点之不同,若使观点相同想或不至有若此差异。盖民族之分类有过去及现在两种观点:着眼于过去,则其对象实为历史上之民族;着眼于现在,则其对象即为现代之民族。历史上之民族未必即等于现代之民族。民族非固定而一成不变者,其变迁秩序时时在进行中,不但名称常有更改,即其成分因与其他民族接触混合亦必有变化。学者之分类若一则着眼历史上的民族,一则注意于现代的民族,结果自然大有差异。以上三种差异皆可以如此解释。如名称之差异,称华夏、肃慎、东胡者必着眼于历史,称汉族、满族者必较注意现在。民族数目则六族者系指现在,而十余族者必指过去。系统则以蒙古为属于东胡或突厥者,注意历史沿革,独立一系者,注意现在状况;以匈奴归入回族或其他者着重现在民族,而以之独立一系者则注意过去状况。

第二节 本书之分类

编者之意以为两种观点可以并用,而不致互相矛盾。盖民族史内对于民族之分类应有一种历史上的分类,复有一种现代的分类。历史上之各民族混合分歧之结果便成为现代之民族,故此二种分类可由于指出其民族变化之线索而结连之,不致互相枘凿。注重现代民族者原为民族志之观点,而民族史则应遍重历史上之民族。但民族史若不能将历史上之民族指明与现代民族之关系,则民族之演变终不能明?故民族史宜略遍重历史上之民族,就历史上民族而分类及叙述,但亦应顾及现代民族之分类,以及其与历史上民族之关系。

现代民族之名称自然应依惯例用现代之名称;若历史上民族之名称则似可采用其最早或最通行之名称。

此种“两重分类法”——即以历史上民族与现代民族各为一种分类,然后将前者连合于后者——在以上诸家中梁任公与李济虽未明言,然似有此意。(见上举所著书)

本书虽于各篇正题目之下附加副题目以明其族之沿革,然此不过就其显著者言之而已。其实历史上一民族常不止蜕蟺为现代一民族,而现代一民族亦常不止为历史上一民族之后裔。历史上诸民族永远互相接触,无论其方式为和平或战争,总之均为接触;有接触即有混合。有混合斯有同化,有同化则民族之成分即复杂而不纯矣。故从大体言之,可以指称古之某族之后即为今之某族,或云今之某族即为古之某族之裔;然当知此外尚有其他有关系之族,不能一一指数也。以此特列一表将古民族与今民族之关系一一标明之,其蜕蟺之迹显著关系极为密切者用实线,其关系较疏然亦似有影响者用虚线表之。

第三节 各系族略说

兹将上表略加说明于下,并以为本书之提纲。

图4 东夷人的鸟图腾©图源网络

图5 古代越人的断发文身习俗©图源网络

图6 肃慎人骑兵图©图源网络

(九)蒙古系——蒙古系后起似为奴匈、东胡、突厥等系之混合的产物。蒙古之地以前迭为匈奴、鲜卑、突厥、回纥,所据至南宋时蒙古乃崛兴。灭西夏、金宋、西域诸国为一大帝国。元亡后蒙古人仍遁居故地,分为鞑靼及瓦剌二部,鞑靼在清为喀尔喀部,瓦刺在清为卫拉特部。喀尔喀部与满清关系密切,卫拉特部则抗清甚力。

(十一)藏系:藏族本支——此族包括今之西藏人及西康之西番,藏及康似为羌之转音。又名图伯特族。今之藏人即唐代吐蕃之裔,惟吐蕃之前隋代在后藏之女国亦即藏系,尚有南北朝时之嚈哒占据中亚细亚之地,亦行一妻多夫俗,似亦属藏系。吐蕃于唐初始强,唐末方衰落分裂,宋末降于蒙古,明代为乌斯藏,清至今为西藏。藏系与华夏在人种上互有影响。西番住西康及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在隋为附国,唐属吐蕃,明为朵甘鱼通。清代之金川虽在四川亦西番也。在云南者为么些,明代曾建大国,又有古宗、怒子等。西番在云南者与罗罗缅甸族似有混杂。

图7 藏族插箭节©图源网络

(十二)苗瑶系——以前史家谓古之三苗即今之苗族,现代学者多否认之。今之苗瑶即春秋以后之南蛮,汉时有武陵蛮,六朝时有荆雍州蛮等称,宋时始号为瑶,元时又有苗称。至清代且以苗族统括西南各省之土著民族。现代学者多分析西南民族为三,惟名称及小支略有异同。苗与瑶实为一族,故合称之。其住地昔时长江流域亦有之今退居湖南、贵州、广西、广东之山地。清代改土归流,后曾反抗多次,今渐同化于汉族。此系与罗罗缅甸系及僰掸系居相近,自然亦有关系。

(十三)罗罗缅甸系——罗罗或作猓猡等名,学者有将西藏缅甸及罗罗合为西藏缅甸族者,本书以藏族独为一族,罗罗及在中国之缅甸族合为一族。罗罗自昔住中国西南,今多在四川之南云南之北。此族在汉代为西南蛮之一部分。三国诸葛亮所征之南蛮中似亦有其人,南北朝以后为两爨蛮、宋为乌蒙、元以后为罗罗。罗罗除本支外尚有栗粟、罗婺、窝泥等部。缅甸族在中国者居云南西境,有阿昌、喇、马喇、阿系、喀钦诸部。罗罗之体质略有白种人之特征,故有谓其曾渗入白种之成分者。

(十四)僰掸系——僰掸亦即泰掸(Tai-Shan),本书以泰掸为住于印度支那半岛者之称,在中国者名为僰;本书为中国民族史,以用中文原名为便,故加一僰字,而去“泰”字,以“泰”字非族名而系其族自称之辞可从略也。上古时有百濮,其中或即包括僰掸。汉时为西南夷之一部分,即哀牢夷。六朝时之獠或亦属僰掸。唐时之南诏即僰掸系所建大国,唯其中亦必含别系,宋时改号大理国。宋之侬智高亦僰掸系。现代之僰掸多住云南南部及广西贵州。有摆夷狆家獞獠等支。此族与罗缅系及苗瑶系相近或杂居,故较有关系,亦渐受汉化。

(十五)白种——以上诸民族皆属蒙古利亚种即黄种,然此外亦非无高加索种即白种之成分渗入其内,唯其数小而散碎至今不能独立一部耳。白种之成分有数支:(1)汉西域之于阗、龟兹、焉耆、疏勒等国,汉通西域时与之发生关系,今已同化于回族内。(2)西域又有乌孙亦白种人。与以上之白种又不同。(3)黠戛斯为白种与铁勒混合人种,现与回族混合为哈萨克人。(4)唐宋以来波斯、阿剌伯、犹太之商人来中国者甚多,且有久住者,亦白种人也。

图8 耶库特人(Yakut)蒙古利亚种,突厥族之一©《林惠祥文集》(上)

(十六)黑种——中国人民中似非无尼革罗种即黑种之成分。(1)三国之吴曾在山中擒获短人,汉时云南境外有焦侥人归附。世界之短人唯黑种中之矮民(Pygmy)最著,此种人在印度支那半岛即有之,古时或曾散布于中国。(2)唐代之昆仑奴亦黑人,然其人甚长大有力,非矮民,系非洲黑人被掠来售卖为奴者,在唐时甚多。现今广东、云南福建人中似颇有黑种人之成分。

中国民族之分类参考书

一 《礼》:《小戴记·王制》篇

二 《说文解字》:释四夷字

三 《图书集成》:《方舆·职方典》

四 《通志》:《四夷传》

五 顾栋高:《春秋大事表》

六 《四夷馆考》

七 梁任公:《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梁任公近著》内)

八 王桐龄:《中国民族史》

九 王桐龄:《中国民族史附表》(稿本)

一〇 吕思勉:《中国民族史》

一一 吕思勉:《中国民族演进史》

一二 缪凤林:《中国通史》

一三 那珂通世:《支那通史》

一四 张其昀:《中国民族志》

一五 白眉初:《民国地志总论之部》

一六 章 嵚:《中华通史》

一七 宋文炳:《中国民族史》

一八 常乃惪:《中国史鸟瞰》第一册:《中华民族之构成及发展》

一九 郑德坤:《中国文化史·民族篇》(稿本)

二〇 郑德坤:《中国民族的研究》(稿本)

二一 赖希如:《中华民族论》(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第二卷第四期)

二二 缪凤林:《中国民族史序论》(《中央大学半月刊》十五期)

二三 梁任公:《中华民族之研究》(《地学》十三年一至七期)

二四 S.S.T:《中国民族混合之研究》(《文史地》一卷一期)

二五 张其昀:《中华民族之地理分布》(《地理学报》二十四年)

二六 梁伯强:《医学上中国民族之研究》(《东方》二十三卷十三期)

二七 梁伯强:《最近血液类别研究之趋势及其与我国民族》——《汉族》——《变迁之关系》(科学十二卷十二期)

二八 马长寿:《中国西南民族之分类》(中山文化教育馆民族学研究集刊第一期)

二九 郎擎霄:《中国南方民族源流考》(《东方》三十卷一期)

三〇 丁文江:《与辛树帜论西南民族书》(《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瑶山调查专号》)

三一 丁文江:《爨文丛刻自序》

三二 杨成志:《李拂一车里序》

三三 李拂一:《车里》:《民族章》:《蒙古利亚种东南亚洲支分类表》

三四 林惠祥:《世界人种志》

三五 Li-Chi: The 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People, Chapter I,VI,VII,VIII.

三六 Shirokogoroff: Anthropology of Northern China, Chapter V.

三七 Shirokogoroff: Anthropology of Eastern China and Kwang-tung Province. Chapter VI.

三八 T. L. Woo and G. M. Morant: A Preliminary Classification of Asiatic Races Based on Cranial Measurements.

三九 Latourette, K. S.: The Chinese.

四〇 Gray J. H.: China.

四一 Yule, H.: Cathay and the Way Thither.

四二 Staiger, Beyer &. Benitez: A History of the Orien.

四三 Couing, S.: Encyclopaedia Sinica.

四四 Keane, A. H.-Compendium of Geology and Travels. (Asia Vol.I)

四五 Keane, A.H.-Man, Past and Present.

四六 Latourette, K. S. : Study of Nations.

四七 Huntington, E.: Character of Races.

四八 New Larned History.

用户评论

泪湿青衫

这次的“林惠祥:中国民族之分类”之旅让我对中国各民族的多样性有了更深的了解。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凉月流沐@

导游讲解得真好,林惠祥馆里的展品丰富多彩,让人大饱眼福。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青山暮雪

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这里简直是天堂,民族文化的传承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长裙绿衣

去之前以为只是普通博物馆,结果发现每个展区都有其独特之处,太惊喜了。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微信名字

带孩子去感受了一下,觉得小朋友还挺喜欢这些民族元素的,增进了他们的民族认同感。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迷路的男人

馆内气氛布置很有特色,仿佛穿越到了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中。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哭花了素颜

这次旅行让我对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服饰和习俗有了详细了解。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模板演示数据,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们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谢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备案号:滇ICP备2023006363号-20

网站地图